全球两年新增 3.1 万家海外日料店 超一半在中国
2018-10-26
(原标题:全球两年新增 3.1 万家海外日料店,超过一半开在中国 | 好奇心小数据)
日料在中国市场受欢迎已经很长时间了,上海2006年就有 2000 家日本餐厅。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市场依旧维持了较高的增速。
资料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日经新闻》引用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外务省 2017 年的调研数据称,2015-2017 年间,日本之外的地方一共新增了将近 3.1 万间日本餐厅,其中超过一半是开在中国内地。
而且中国不单是开设日本餐厅增速最快的市场,也是保有量最大的地方。按照日本农林省的报告,目前中国的日本餐厅占据了亚太区的 58% 的份额、占全球的比例也达到 1/3。
日本农林水产省给出的“日本餐厅”概念相对宽泛,这与调研方式有关系。日本的海外外交机构通过电话号码簿、餐馆网站对日本餐馆数量进行统计。这种调研方式对餐厅运营者、菜单上的菜品都没有严格的要求,中国街头常见的味千拉面、各种卖猪扒饭的日料餐厅都算。
而中国餐饮白皮书统计的结果则是去年中国内地日本餐厅数量大约是 3.5 万家。
资料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是日本餐厅最聚集的地方。江户前寿司创始人姜炳升 2016 年接受采访时称,2006 年他们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时,北京的日本料理门店还相当少,十年后涨到了 1500 家。
他还提到上海的增速更惊人,从 2006 年的 2000 多间增长至 2016 年的近 7000 家。除了上海消费习惯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一直是最多日本人居留的中国城市。根据日本外务省的数据,在上海的日本人曾经在 2012 年达到人数的高峰 5.7 万人,2014 年还有 4.7 万人。
在日本餐厅在中国快速扩张的同时,它们选址也开始从街边转移到了核心商场内。这暗示了单店利润的提高,使店家能承担更高昂的商铺租金。一处北京购物中心招商负责人称,日料的优势在于,避免增加占地面积的同时,抬高客单价。传统中餐难以企及 300-500 元的客单价。
这一趋势在今年更加明显。更多计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拉面馆、回转寿司店、高端日料店选择了人流量聚集的商场,包括上海兴业太古汇、北京apm等。
上一次日餐厅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还是 2004 年左右的事情。部分今天看来相当熟悉的日资品牌开始向海外市场扩张,包括朝日啤酒、Kikkoman 酱油,也包括连锁餐饮门店。但一直到 2006 年为止,2 万多家日本海外餐厅大部分都是寿司店,或者供应寿司的餐厅。
CoCo 壱番屋、Pepper Lunch、吉野家、民居食屋等连锁餐厅也开始进入中国,它们首选城市依旧是北京、上海、深圳这几个市场,然后再往二三线城市扩张。根据仲量联行去年做的一份中国餐饮市场调研报告,吉野家经营业绩在二线和四线城市依旧保持强劲增长。
资料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有人把过去十多年时间内日本餐厅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归功于日本在文化旅游内容方面的输出,以及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可能为客单价较高的日本餐厅提供了扩张的动力。
华创证券在 2015 年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及,2012 年前后中国餐饮市场呈现两级分化,中国餐饮市场逐渐转化为以大众餐饮为主的纺锤形结构,消费者口味的转变使湘菜、川菜餐厅批量关店,取而代之的是素菜、粤菜、日料、西餐等餐厅。而后二者通常也是高端餐厅分类里的常客。
2015-2017 年间,中国餐饮行业的增长基本上维持在 11% 的增长幅度,但人均消费水平在过去几年有了新的变化,整体消费餐饮的价格在上升。中国人一年花在外出就餐上的消费超过 2852 元。
在大众点评的上海热门餐厅排行榜上,第一名就是人均消费 299 元的日料店,在首页 15 家餐厅里人均消费排第二,第一是人均 346 元的一家日式烧肉餐厅。
另外根据《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 2017)》显示的数据,去年中国日本餐厅增速在餐饮品类中排名第四、高于粤菜。按收入计算,日料餐厅达到 1610 亿元,排在粤菜、江浙沪菜系以及韩国料理前面。
但快速增长的日本餐厅可能也将面临市场饱和的情况。大众点评、美团的数据显示,今年在日料店铺数占全国 1/10 的上海,一共关店超过 2200 家,降幅达到 27.5%。
制图/冯秀霞
题图来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