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卖或不卖 身不由己
2013-08-15
采访那天,桔子酒店创始人吴海穿着最普通的休闲装,通身上下并没有桔子酒店的时尚和设计感。外表朴素,说起话来也很坦诚,完全无意粉饰自己的过去。谈起之前的创业经历,他用“不成功”和“不成熟”这样的字眼形容当时的决策,却从头到尾不提“后悔”。
吴海是国内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的人,在2007年创办桔子酒店之前,他曾有两次成为在线旅游业大佬的绝好机会,他却错过了,最后投身到资本密集型的酒店行业,利用前两次卖公司所积累的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和经验,开始第三轮的创业与融资。
两次卖公司:误解与无奈
1997年,28岁的吴海创立了商之行, 是国内第一家提供个人酒店机票预订服务的会员制商旅管理公司。当时,携程还没出现,张朝阳还是无名之辈,国内互联网还在使用拨号上网,以“K”来计算网速。当年的吴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还是“太年轻而缺少经验”了。
2000年,当吴海与携程接洽收购时,商之行单月订房达到3万间,而携程单月只做到300间。假以时日,商之行极有机会成为业内老大,成为今日的携程。当然,前提是它没有被卖给携程。所以,一切辉煌都只是假设而已。即便如此,吴海也从未为当年的决定后悔过,他觉得当时自己的视野、眼界和外在环境就是如此,即便时光倒流,结果可能仍是一样。
说起这件往事,吴海总结当年卖掉公司的原因是“缺少对资本市场的了解和沟通”。1999年,索罗门兄弟亚太公司——公司总裁是吴海的朋友,来找到他,希望投资给商之行,以购买老股东的股份再注入资金的方式进入。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主要管理者,吴海提出了一个非常外行的要求——把自己的股份也卖给他们。“那时候我也没见过钱,对公司以后能赚多少钱没概念,觉得一下子到手几百万是件很好的事。”他说, “可以改善生活嘛。”
现在想来,对方投资一家公司,肯定希望创始人留下继续管理公司,不会买他的股份,但是吴海提出了这个要求,他们口头答应了,承诺一年之后以不低于现在估值的价格收购吴海的股份,但是承诺并没有真正落在纸面上,这让吴海心里打鼓。
“我曾经问过一次什么时候签个正式的合同,人家说律师忙,过了一个月再问,还说律师忙,我就想,他们是不是在耍流氓?”吴海笑道,他说自己的性格比较面,心里是这么想,嘴上却不肯挑明。
“回头想想,投资方根本不可能耍赖,毕竟我还在管着公司,况且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创始人的股份就不应该买,买完我跑了怎么办?”吴海说。
一边不愿意沟通,一边又怀疑对方人品有问题。纠结之时,携程的季琦正好找上门来,说愿意收购吴海的股份。吴海说自己当时的想法非常单纯,只要变现就行,而携程承诺给吴海公司股份和现金,他就带领商之行的管理层一起投入携程旗下,成为携程的高级副总裁。当时的携程只做互联网渠道,单月订房数只有300间,迫切地需要吴海在酒店订房方面的经验来开拓市场。在携程,他复制了商之行的做法,建立呼叫中心和销售团队,携程的单月订房量很快上升到数万间。
对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缺少了解,自身经济情况一般,使得吴海做出了这样的决策。他也坦承,当时对互联网并不看好,商之行的业务只是在网上挂着而已,后来在携程也没有将资源集中到互联网渠道,否则早就死了。“以那时的网速,开个网页都很慢。网速的提高是2004、2005年以后的事情,这些在线的模式才成长起来。”他说。在他卖公司的时候,公司的估值约为一千万左右,仅过了一年,就有人出价到九千万,股东还不肯卖。
在携程工作的时候,下属中有哈佛的毕业生,吴海就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去读个哈佛或者沃顿商学院一类。正在酝酿的时候,2002年,吴海的几个同学合伙创办财富之旅,要他参与做管理,他就离开携程,开始第二段创业生涯,书也就没读成。
“那时候的我就已经不同了,对行业很熟悉,在携程时很多商业计划都是我在做。”吴海说,公司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机会可以选择,可以融资或者在香港创业板买壳上市,新浪还有收购的意向。当时在他的创业伙伴中,有个人比较着急套现,想将股份卖给吴海。其实他完全可以买下这些股份后,再跟新浪谈,当时新浪的出价是十倍股价,转手就大赚一笔。可是最后他还是告诉那位股东,让他不要离开,直接卖给新浪。
如果说第一次卖公司,是吴海性格中比较“面”的那部分特质在起作用,那么这一次,他还是选择让步,回避冲突。“我不想跟朋友闹红脸。”他说,“我能理解他,他的经济状况就跟当年的我一样。”
在那之后,他认识到创业伙伴之间的差异不能太大,否则,当公司遇到转折点,比如有机会卖掉时,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的看法就不一样。有钱的人可能会选择挺几年再上市,会赚更多钱;而没钱的人就会觉得当年投十万,现在变成一千万,生活就彻底改变了。方向性的分歧无法调和,公司就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