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房企看不到这些变化 三年后只能眼红了
2018-11-16
企业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这样大的人口战略格局下,这些地区仍然要供应大比例的普通商品住宅用地满足市民化的需求,对企业来说普通商品住宅开发仍然是最主要的。而政策性住房、租赁住房的比例仍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也并非适合所有企业。
有成熟的团队和经验
现在很多大型房企都在推进“去地产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更好地应对普通商品住宅开发领域瓶颈期的到来。大型房企之所以能够在“去地产化”以后仍然保持着绝对的竞争优势关键还在于去支撑其他业务的开展。更进一步说,这些大型房企在经过几轮的政策和市场周期的切换后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可持续的生态性发展平台。但是,对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如果要从当前土地供应结构调整中分得“一杯羹”的话,会在资金的周转模式、产品开发模式、产品运营成本控制等方面都面临不小的考验。而简单模仿大企业的经验又很难适用于动态发展的市场,小企业也很难驾驭。所以,暂时不具备“能力溢出”效应的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还是需要聚焦,“劲往一处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具备“能力溢出”效应
所以,当前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形成的政策机遇主要还是留给大的、综合实力强的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小型企业,中高端产品立身的企业在向租赁住房、政策性住房业务的转化过程中更加具有天生的抗性与既有经验的不适应性。
这些企业虽然具备“能力溢出”,但通用性较弱。业务结构的调整结果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当前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契机就是:那些对“20%”规模增长空间的争夺更具明显优势的企业,存在着保持规模增长或规模逆袭的机遇。
06
当前土地供给结构的变化在3-5年调整到位后,必将推动企业的业务发展、规模排名形成新的格局。在新的结构调整背景下,有些企业注定面临规模止步不前甚至萎缩的局面,而有些企业也可能会有新一轮规模逆袭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机会,我们分几步考虑。
第一步,
以2017年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销售额百亿企业排名为例,排名前100的企业总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大概是5.7亿平方米。基于我们的供给结构调整思路,从目前商品房销售市场拿出20%的比例,销售面积大概是1.1亿平方米。这1.1亿平主要将转化为政策性住房、租赁住房等,不再单纯体现为销售面积,而是包含租赁的“交易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