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房企看不到这些变化 三年后只能眼红了
2018-11-16
比如,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集体用地正式迎来了“租赁住房时代”。这在以往是没有的。
共有产权住房从零星的小范围试点到目前大中城市的普遍推行,已成为城市政府应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再比如,这在以往也是没有的。变化二:库存与土地供应挂钩。
2017年住建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城市,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供地。变化三:土地出让时提高预售门槛。
合肥、哈尔滨、中山、襄阳等地开始实行预售与现售结合,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新建商品房现房销售。这三大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还是有一些轻重缓急之分的。
关于土地出让时提高预售门槛,目前仅有部分城市、部分地块零星出台政策,更多是为了防止土地市场过热的权宜之策;
关于库存与土地供应挂钩主要还是从总量上进行供应规模的管控,这与此前的土地调控逻辑并无本质差异;
对未来能产生关键影响的核心变量还是在于土地供给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地,我们还要看这种结构调整能够调整到什么程度。
所以,细观近期土地领域发生的三大变化,03
对住建部、主要一二线城市的中长期住房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梳理后我们发现当前土地供应结构调整的程度是比较深的:
住建部2018年提出:
主要一线城市
北京
制定2017-2021供地计划进行土地供应结构调整的原因:一是要与新总规契合发展,二是要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北京中长期的土地供应导向主要体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