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造节”十年:剁手背后的无限战争
2018-11-11
在中国电商的历史上,“双11”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节日诞生于淘宝商城一次不经意的促销,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双11及其他电商节,成为了推动中国电商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成为了全社会各行业的练兵场。 双11最初的名字是“光棍节大促”,它浑身上下散发出那个时代所有的互联网特质:屌丝自嘲,商品以低廉的价格和夸张的宣传吸引眼球;而现在,这个节日被命名为“全球狂欢节”,在全世界昭示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消费能力。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一跃超过日本,居于世界第二;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增长到68%,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77%,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7家物流公司陆续上市,快递总量从2009年的20亿件增长了20倍;中产阶级人口数量达到了2.25亿,每年的出境旅游人口数量增加了2.7倍;中国的消费者每年买走全世界70%的奢侈品,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 中国的电子商务伴随着上述变化蓬勃生长。过去十年里,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总额的占比增长了13倍,“双11”的销售额也从10年前的5000多万,翻了3000多倍,突破了1600亿元。 过去十年里,双11在数字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回顾过去十年,我们不禁好奇这个超级购物节诞生于怎样的的历史背景,好奇双11经久不衰,生命力旺盛的秘密是什么;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电商革命的推动力日渐式微,新的产业变革有哪些探索方向?未来,除了不断上涨的销售额,双11还有什么可以期待? 2010年之前,茵曼董事长方建华主做外贸生意,他租下了海珠创意产业园里一栋楼的整整一层。这个工业园区的位置非常好,它紧挨着渡口。从方建华的办公室向外看,就能看到渡口的船只。每一天,园区里都会有拉货的货车,满载后的货车将商品运往香港或者黄埔港,通过这两个地方,把商品买到全世界。属于方建华的那一层摆了满满的制衣设备,工人们每天在这里缝制出来的衣服销往美国、欧洲、中东和日韩。 2010年是他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方建华在园区里重新整租了一层,足足1200平方米,他准备好好装修一番,彻底砍掉外贸业务,全力做电子商务。 方建华的太太认为他简直疯了,她很不理解丈夫的做法,当时公司的外贸业务颇具规模,在她眼里,方建华的做法就是发神经和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