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潮汕人会吃牛 一碗牛肉汤下肚让你感叹牛在淮南“死得值”
2018-10-12
可不止潮汕人家会吃牛,淮南牛肉了解一下?七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偶然从孟京辉导演的一条微博认识了淮南牛肉汤。
美食汤里还有装着草药的料包。很多宣传都将淮南牛肉汤视作一种滋补的“药膳”,我虽然一时搞不清其中的乾坤,但连续喝了三顿辣辣的牛肉汤却丝毫没有上火,也好像感受到了其中的“玄学”。
汤底除了能定下味觉基调,将切成薄片的牛肉混着千张、豆饼和红薯粉放在笊篱上入锅一烫,短短几秒钟,干巴巴的食材便像被召回了魂,重新焕发出鲜活的模样。
美食千张就是北方人所说的豆腐丝,但没有那种很重的卤水味,跟牛肉汤在一起堪称绝配;而用绿豆面做成的小豆饼是本地的一大特色,当地也叫“洛河豆饼”,可炒可炸,吃不出来什么味道,却是本地牛肉汤中不可或缺的标配。
▲小豆饼,也叫“洛河豆饼”。冒着被烫到的风险,呷一口汤,挑一口粉,吃一片肉。在我看来,牛肉汤并不属于拍案惊奇的美味,但身在万里之遥享受陌生食物带来的落胃和满足,一直被我看作是比“惊艳”更高的评价,那种感觉足以拂去旅人的劳顿,慰藉思乡的游子。
淮南牛肉汤,为何有种“西北范儿”淮南位于淮河以南,在我以往的认知里,一直是毫无争议的南方,但这次从秀丽的徽州一路向北,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和建筑渐渐蒙上北方粗粝的线条,等真正到了淮南以后,这种关于南北方的身份认知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
连食物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当淮南牛肉汤出现在眼前时,我甚至想起了陕西的水盆羊肉——大锅,大量的香菜、香葱和红油辣子,以及老板抓食材的大方劲儿,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西北范儿。
▲陕西的水盆羊肉和羊杂汤,总感觉和淮南牛肉汤有几分神似。打开网络搜索,淮南牛肉汤的起源完美的迎合了陈晓卿讲过的一个段子:为了让中华美食文化底蕴深厚,祖先们也是拼了。乾隆负责运河沿线,“当初朕下江南,突然看到……”;慈禧说陕晋小吃归她,以“太后西狩,饥渴难耐”开头。
而淮南牛肉汤恐怕还要追加一则:宋代皇帝赵匡胤在淮南八公山带兵打仗时被一碗牛肉汤鼓舞了士气,还有淮南王刘安和乾隆时期御膳房的高官来争夺故事的主角。
▲淮南牛肉汤也可以加牛杂,甚至还有牛鞭和牛宝,不要问我那是什么……比起“官方”的典故,淮南本地人说的更加干脆:“什么刘安赵匡胤,这玩意最早就是从蔡家岗旁边的一个回民集流行起来的,小时候还有牛肉砂锅,跟在西安喝的味道一模一样。”
蔡家岗位于淮南西边,“回民基因”完美的解释了我对于淮南牛肉汤为何自带“西北范儿”的困惑。一碗牛肉汤下肚,南北分界线似乎也挪了挪,我不禁在心里默念:到北方了。
说起牛肉汤,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汤城”洛阳。洛阳人经常为自家的牛肉汤名气不如淮南大而打抱不平。我认为这里面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淮南地处南北分界线,受传播之便),还有食物本身的因素。
▲洛阳牛肉汤配饼丝。洛阳牛肉汤是名副其实的“喝汤”,汤里除了牛肉和葱花几乎没有其他的“干货”,一般搭配“饼丝”当做早点来吃;而淮南牛肉汤因为用料丰富,本身已兼具主食的功能,一天中的任何时段都可以喝上一碗,被人们认识的概率自然也就比较大。
在哪吃
初到淮南的人,很容易被满街的牛肉汤店弄得眼花缭乱,一条街上走下来,往往能看到三、四家忙里忙外的小店。
点评网上照例有给游客参考的TOP 10榜单,上面的店铺大多经过连锁化,干净宽敞,比如名气最大的26号牛肉汤、小段牛肉汤、吴氏(也作:吴市)牛肉汤等等。这些店铺不一定入得了本地人的法眼,但对于初尝牛肉汤的游客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美食个人感觉26号的汤底没有小段家的浓郁,口味也淡一些;小段比较重口味,老板肯定是动物油脂爱好者,锅里面熬着好几大块牛油。红薯粉很筋道,小豆饼也有嚼头,就是汤底略油腻。
我最喜欢的一碗是在淮舜南路偶遇的北菜市老街牛肉汤,老板自由发挥,额外加了白菜和粉子(类似粉条)。店面是标准的苍蝇馆子,清一色的本地人,汤挑不出毛病,味道比前面两家都要好喝。
▲北菜市老街牛肉汤,此行最喜欢的一碗。要想寻到牛肉汤的真味,恐怕还要去蔡家岗所在的谢家集区。讲究的本地人会告诉你,最好喝的牛肉汤就藏在那儿的回民店里,在市中心的田家庵搜罗,只是出于便利的考虑罢了。
刚回北京的一个礼拜,我曾无限次想起牛肉汤可爱的模样,然而打开点评网看看图片就打消了尝试的欲望。
走出淮南的牛肉汤,汤底大多是清汤白水,“味道不够,味精来凑”。很多人习惯将淮南牛肉汤称作“淮南牛肉粉丝汤”,在不正宗的馆子里,红薯粉便真由这私自加上去的“粉丝”二字替代了。
这样的吃食充其量叫做牛肉粉丝汤,请不要冠以“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