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2018-05-25
百年前,谁为什刹海前海取名“荷花市场”,致使芳名携芰荷香气而风传,吸引着上至王室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趋之若鹜。又使得每来游览之文人墨客,扬茶烟,避荷亭,写出无数锦绣文章。什刹海,前人之述备矣!
咱北京,要说最大的遗憾,就是缺一条穿城而过、来自源头活水的浩荡大河。但是老北京们都说,没有大河,我们有海呀!有中南海、北海、什刹海……而荷花市场就在什刹海的前海呀!
说“海”
什刹海,原为高梁河古河道之一段,元代名为“积水潭”或称“海子”,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海,总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当年随着通惠河的通航,元大都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变,繁荣富庶、兴旺发达。全国的物资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万宁桥下百舸穿梭,千帆云集。但到元末明初,积水潭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两岸土地被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积水潭来水便逐渐减少。加之明代建的皇城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阻断,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也就被切断了。不通航后,积水潭以东的河道渐渐干涸,后来干脆修成了马路。从明清开始,积水潭这一大块水域慢慢转化成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漕运功能已消失殆尽。
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荷花市场,就位于什刹海前海荷花池西岸,晚清时候移到前海中间的大堤上。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后,荷花市场逐渐败落,终至流于无形。直至1990年,荷花市场才重新开放,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
站在牌坊前看示意图,发现图上的什刹海就像一只蜜蜂,前海是它的胸膛,后海是它的胖肚子,而银锭桥就是它的小蜂腰,西面的什刹海体校和东面的地安门大街是它的两翼。盛夏走进荷花市场的垂花牌坊,一条宽阔的步道直通向“海”岸深处。岸边槐树雄壮杨柳依依,魁梧的古槐直探向云霄,古柳却俯瞰水面,一仰一俯之间,错落有致地勾画出前海沿岸高低起伏的曲线美。而靠近长长的西岸便是一片碧绿的“荷花带”,荷叶撑着巨大的碧玉伞蹿得高过人头,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