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公厕垃圾站建筑大师来设计
2019-01-09
设计航站楼、博物馆的大师参与街头小景建设 广州用“绣花”功夫让城市更精致
身边公厕垃圾站建筑大师来设计
设计师冼剑雄操刀淘金社区垃圾站设计,他为垃圾桶的摆放设计出了“垃圾魔方”的方案,用系统组合构件打造灵活、适应场地的垃圾桶,并将绿化、工具房融为一体,让垃圾站也能变成街头的艺术空间。
学习贯彻市委
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明确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为广州新时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一座“老城市”“大城市”,肩负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历史使命,“出新出彩”既有坚实基础,也有提升空间。昨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广州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一个城市的品质不仅在于抬头仰望的一栋栋摩天大楼,更在于低头看见的一块块地砖、扭头瞥到的一个个街头小景……近日,一个新颖有趣的项目——“身边项目大师做”正在由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员会推动实施,请来设计美术馆、博物馆、航站楼的知名设计师,为垃圾站、公厕、变电站等做设计,让这些被嫌弃、被忽视的设施变成可读可赏的城市景观,真正用“绣花”功夫将城市打造得更精致、更有活力。今起,本报推出全新打造的全媒体系列专栏《老城市 新活力》。开篇请随我们走近这些大师的匠心作品,一起期待老广州的新精彩!
淘金打造七彩“垃圾魔方”
老公厕楼梯要变街头公园
作为著名建筑设计师,冼剑雄在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接触了众多大体量的博物馆、美术馆、住宅和商业建筑。他坦言:“一般建筑师喜欢做大项目。过去一些小的建筑,尤其是市政配套建筑,设计单位不太重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城市微小空间的改造提升,做小尺度的建筑方案设计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在广州市国规委推动的“身边项目大师做”项目中,冼剑雄参与了两个项目——2017年的前期示范项目珠江新城二层连廊,以及2018年6个试点项目之一的淘金社区垃圾站设计。
说起为垃圾收集点做设计,冼剑雄感触良多:“和很多人一样,我平时没有太关注垃圾收集点怎么用。现在每次经过垃圾收集点,我都会多看两眼,还经常想,怎么才能把它变得更美观、更实用。”
“垃圾魔方”或可推广
淘金社区的垃圾站共有两个节点,其中一个节点在友谊商店旁,是一栋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两层小房,上层是环卫工人的宿舍。
冼剑雄团队为小楼立面设计了改造方案。比如,把回收的塑料瓶用金属绳串起来挂在立面上,晚上可以通过打光变换出不同的颜色,变成街头的艺术装置。再如,用麻绳做成不规则的网状图案挂在立面上,遮住空调机、变电箱;用不同颜色的穿孔铝板做成彩色墙体;用木格栅做成简洁的立面……
冼剑雄说,做这类改造不能用昂贵的商业手法,而是应该更多地体现自然和城市艺术,不提倡花很多的钱、用很贵的材料,而是要经久耐用。“最好能变成街头城市空间的艺术,要有更多的设计感,体现人的情怀。”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冼剑雄为垃圾桶的摆放专门设计出了“垃圾魔方”的方案,用可以复制排列的系统组合构件,打造灵活、适应场地的垃圾桶,并将垃圾桶、绿化、工具房融为一体。他说:“我参与这个项目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希望通过一个点进行探索,在类似的地方能够推广。比如,对垃圾桶摆放进行标准化设计,像魔方一样组合,让以往被人们厌恶的设施变成有艺术感的街头景致。”
30年历史老公厕将变“方盒子”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的6个试点项目中,3个属于环市东商圈提升系列。除了淘金社区两个垃圾收集点外,还包括环市东公厕和环市东公厕周边景观。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许迪负责设计环市东路北侧、华侨新村入口的一个二层公厕,他为公厕屋顶和外墙增加了金属框架,称之为“雕塑感表皮”和生态环保立面。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曾为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做景观设计,本次他的任务是将环市东路一座普通公厕旁的楼梯做成街头公园。
公厕是街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标签。始建于1988年的环市东公厕位于广州国际电子大厦西侧,是广州现存不多的、上世纪至今一直未被拆除并且保护完好、正常使用的公厕。
许迪说,这座拥有近30年历史的老建筑是城市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在设计创意上,他在维护和保留总体结构和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红色金属构架表皮,用有张力的“方盒子”构件包裹原有建筑,在面向城市道路的方向打开盒子,展示简洁醒目且具有雕塑感的全新形象。
为实现更远期的设计愿景,许迪还有意识地在金属构架底部安排了种植场地,供攀爬植物生长和向上延伸。“希望有朝一日,整个金属构架外侧爬满绿色植物。”
公厕的升级改造不仅仅是外部的靓丽,更是内部使用便捷度和舒适度的大幅提升。许迪告诉记者,升级改造的重点还是使用功能的提升。比如,增加女厕蹲位、增添第三方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和母婴卫生间等配套空间,改善公厕通风釆光与排气设施,做到干湿分区,努力满足广州市“厕所革命”的一系列具体要求。此外,还在金属构架的屋顶上预留光伏设施的位置,用光伏发电技术给公厕“装上空调”并供应冷热水,让人们的如厕体验大幅提升。
许迪表示,城市给人的体验不仅在高楼大厦、中轴线、夜景灯光上,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公厕改造对我来说是既有挑战性又有荣誉感的尝试。在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从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地方着手,真正方便街坊,还能从小空间展示城市大文明,大有意义。”
“市政设施应简洁而有品质”
为何公厕、垃圾收集点这类城市中不起眼的角落都要找知名建筑师来设计?在冼剑雄看来,国外大城市不是高楼大厦比我们漂亮,而是整体的环境素质更有品质,“电线杆、栏杆扶手、人行道半坡、路缘石、标识系统等做得精细而人性化,这些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品质。‘身边项目大师做’活动真正关注到城市的细节,很有意义。提升城市品质也是建筑师的责任。”
作为建筑设计师,冼剑雄对市政设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他表示:“市政设施容易设计过度。其实,简洁大气、易于维护就好。比如说,人行道边的栏杆,不需要过多的雕花、装饰。国外的这些设施都做得简洁而有品质。但简洁并不等于简单,其材质、构造、比例等都需要仔细地推敲。”
部门声音
把厌恶性设施变得可读可赏
身边项目还要创客做街坊做
2017年,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广州列入其中。住建部要求试点城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广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工作目标。 “身边项目大师做”项目组织方、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林隽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国规委秉持“敢为人先,岭南特色”的原则,持续开展提升城市品质的探索实践工作,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着眼微观,关注市民需求,着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林隽表示,之所以请著名建筑大师设计街坊身边的项目,就是希望以知名设计师的作品激发社会对精细化、品质化空间的关注,探索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新路径。2017年,市国规委开展了包括码头系列、珠江新城二层连廊和赤岗加压站在内的三个系列的前期示范项目。 2018年,规划部门进一步推动全市各区单位和大型国企参与项目征集,关注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面向全市31个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共征集57个选点,涵盖学校、变电站、垃圾站、公厕、骑楼建筑等空间类型。经过现场实地调研,与业主按照公益性、近两年内可实施建成、位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场所、位于城市景观敏感地段等特殊区位等几大标准,最终确定了6个身边项目作为试点。 林隽直言:“以往的不少设计仅以满足功能为标准,忽略了大量市政设施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邀请有责任感的建筑、规划、景观、艺术等领域的知名设计师,引导承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方以及市民参与方案设计、审查、实施等各个阶段,提升市政设施的环境品质。”为此,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的城市设计促进小组作为总协调团队,推进设计落地实施,实现共同缔造。未来,还将陆续面向社会各界和普通市民开展各类活动,让公众来品评、体验大师的设计成果。 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点金之术”?林隽告诉记者,6个试点项目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的转变。 首先就是从“城市重大设施”到“贴近市民生活的身边项目”的转变。通过大师们的广泛参与,从对城市大型设施的关注转变到更加注重中小尺度的精品营造,通过对贴近街坊生活的身边项目进行微更新、微设计,实现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体现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
其次,从“厌恶性设施”到“可读可赏的城市景观”的转变。规划部门希望通过“身边项目大师做”转变城市厌恶性设施的传统形象,以公厕、垃圾收集点、变电站等设施的更新建设为契机,通过大师之手重塑其形象,将其转变为可读可赏的城市景观。
其三,从“剩余消极空间”到“活力积极场所”的转变。希望充分挖掘垃圾收集点等城市剩余空间的潜力,通过景观改造、功能置换、文化置入等形式,将消极的城市空间转变成活力积极的场所,丰富城市内涵。 规划部门表示,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公众参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平台,未来还计划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主题,开展更多身边项目全民设计活动,不仅有“身边项目大师做”,还有“身边项目创客做”“身边项目街坊做”等多个系列,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动广州城市建设“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