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名将出夔州
2019-09-05
三峡夔门 记者陈晨 摄
奉节,其实不仅诗吟不绝,诗意盎然,也出名将。诗与名将出夔州,声名遐迩,史载口传。
在奉节搬移过来的依斗门下,眺望一天云影,万里江波,不禁咏出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依斗门应是依杜甫诗意取名。这是原来奉节县城的大南门,“每依北斗”有若干版本,多为“南斗”。2010年,因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古老的奉节搬迁至新城,一些古建筑也迁移至耀奎塔下集中,如古城墙、永安宫、鲍公石室等,老城门则依杜甫诗意取名“依斗门”“开济门”(“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样的取名避免了“南”“北”之考证,很有智慧。
奉节是极有诗意的古名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惊天地而泣鬼神”,是脍炙人口的神来之笔。诗圣杜甫在这里留下的诗句更多,他在夔州居近两载,《登高》《秋兴八首》等名篇皆吟出于此,据统计共于此赋诗462首,占《杜工部集》诗总量约三分之一!诗声缭绕,与江波千古唱和,真是奉节的骄傲。刘禹锡曾任夔州刺史,写下无可比拟的绝唱《竹枝词》,“闻郎江上踏歌声”,夔州乡间踏歌,因一诗而流传天地之间。还可以举出若干群星灿烂般的诗篇,如唐代名诗人李涉也写过吟咏三峡风光的《竹枝词》,“两岸猿啼烟满山”“绿潭红树影参差”“白云斜掩碧芙蓉”,但不知是否为奉节写照?若是,奉节真是也有摇曳多姿的妩媚诗意之美。说奉节是诗城,当之无愧。
奉节,其实不仅诗吟不绝,诗意盎然,也出名将。诗与名将出夔州,声名遐迩,史载口传。
1958年3月2日,周恩来经三峡到成都参加会议,途经奉节下船视察,说:“奉节还有个爵爷府,是清朝的武官。”并询问陪同的人:“他还有好多后人?”但当时的陪同者皆未曾答出。
周恩来所说的“爵爷”指的是清代湘军名将鲍超,因战功被赐封一等子爵、云骑尉。鲍超即是奉节人,《清史稿》有他很详细的传。现夔州博物馆一侧仍存其故居鲍公馆、石屋。参观毕博物馆,独入故居,空寂无人,实物极少,四壁张挂对昔日故居主人的文字说明,读后对这位由行伍出身的士卒擢升为高级将领的鲍公有所了解。
鲍超,在湘军中是一个异数,他是四川人,而湘军自曾国藩以下的高级将领,除满洲将领塔齐布、多隆阿,皆为湖南人,唯有鲍超是例外。而湘军将领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基本上是进士、举人出身,唯有鲍超大字不识。野史载,他有一次被重兵围困,向曾国藩求援,嫌幕僚行文缓慢,夺笔写一“鲍”字,外画几个圆圈,内点若干小黑点,疾速送走,曾国藩、胡林翼见此信马上遣军救援。一个没有文化的出身农家的士兵,迭经百战,从血泊里伤痕累累,创建了几乎所向披靡的“霆军”(鲍超字春霆,湘军习惯用主将名字中一字命名所带部队),因积战功升到那个年代汉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军职:从一品提督,赐以爵位,是极其不易的!清代武官品秩共十八级,他从军十六年,完全凭战功快速晋级。他入曾国藩水师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哨长,但竟然“每以单舸”去冲击对方船队,“积功擢守备”“赐花翎”,守备是清代正五品武职,已属破格,赏戴花翎更是极高荣誉。逢战必冒矢炮,而屡战必升迁,一直升到提督品级到头,爵位、云骑尉世职、双眼花翎、黄马褂、巴图鲁称号等等,交替而来。十六年的驰骋杀伐,大小五百余仗,身负轻重伤百余次,《霆军纪略》叙他以少胜多、以身死战的战例甚多,这里亦不再赘述。《清史稿》评他“治军信赏必罚,不事苛细,得士卒死力。进战,疾如风雨”,而且不杀降,“以此服其威信”,这与湘军曾李之辈惯杀降者形成鲜明的反差。因他文化贫乏,不能如曾、胡、左等人在官场上继续升迁,转为封疆文职大吏。
想当年,一个十七岁的农村贫苦子弟,靠捡煤炭、打短工艰辛谋生。“少年心事当拏云”,他从故乡奉节安坪藕塘投军,不纯是为摆脱贫穷去当兵吃粮,是听说书人讲名将岳飞、郭子仪故事,而立下抱负。
他的戎马一生都是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同时代的冯承泽写过《题鲍忠壮画像》一诗,“忠壮”是鲍超逝后清朝赐他的谥号,诗中不无讥讽:“麒麟画像貂蝉宠,都自尸山血海来”。鲍超最大的遗憾是未能与法寇决战青史留名,若战之,无论生死,必与冯子材一样成为民族英雄。
他以病归里,当然还有与后起淮军的排挤有关。外患频频,朝廷仍然想起用他,曾召他进京,因病未康复,“放归”。崇厚与沙俄签辱国之约,朝廷不允,沙俄以武力威胁。时在家乡的鲍超力主抗击,数上奏折,全面分析军备、粮饷、用将等战略态势。光绪六年(1880年),重新起用他为湖南提督,招募兵员防备沙俄进犯。后被朝廷解散,他甚为惋惜失去与外寇作战机会。两年后再次“以病请解职”。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鲍超奋然应诏命率军驻防云南马白关外,期与法寇决战。但清廷打了胜仗竟然还签订和议,他愤慨壮志未遂,关下旌旗挥不得,惟有叹息:“和局不可恃,战备不可疏”,再次解甲回到家乡,次年即逝世,享年五十八岁,真是“不许人间见白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与他比肩的悍将如张国樑、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塔齐布等皆殒命沙场。鲍超最终幸运还乡,征战十六年,只有父母逝世时报丁忧各回故乡两个月。除应召防俄、抗法出桑梓,他在家乡共十七年,留下不少传说和故事,虽然不像曾国藩、胡林翼留下治兵语录之类的军事著作,但却为家乡做过不少好事。当年在戎旅中,因他无文化,奏折文牍假手他人,常常词不达意,也延误军机。故此曾国藩曾批评他“公牍不甚详明”,“军中无明白公事之文员”。从内心里,鲍超还是向往读书的,比如他回家乡后,倡导文事,捐资给夔州府和奉节县文武学额共十八名。由此可见,鲍超虽无文化,但确是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发洪水,夔州基本被淹,他率军民救灾,不仅“弹压”治安,捐资赈济,还“身率随身兵弁,亲操畚锸”(《奉节县志》)。他为家乡做的善事,父老们是口碑流传的。
可惜他不像清末有名的张曜,在夫人督促下从目不识丁刻苦自学,最后成为封疆大吏。也可惜鲍超不像其他湘军将帅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濬、彭玉麟等擅书能诗,否则诗意千年的奉节,又会名列一位剑气沛然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