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塞上江南一边大漠无垠的宁夏 为何如此别致?
2018-10-25
那么以银川为代表的塞北江南又为何能够出现在无垠大漠的包围之中呢?
黄河!黄河!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郑州的黄河博物馆里,除宁夏形成了历史上的水文化区和最早的农业精耕地区外,5400多公里的黄河其余地区所展示的尽是灾害。

宁夏西南横卧以六盘山为屏障的黄土高原,北倚背靠贺兰山的宁夏平原,汹涌奔腾的母亲河介于二山之间,自黑山峡跳出后,一改往日的湍急,温柔地流淌在中宁平原,再经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灌溉着周边麦香四溢的良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作为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业区,宁夏平原基本由南部黄土高原的黄土被侵蚀后重新沉积而成。季风卷过广阔的平原、攀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了宁夏,早已后继无力,所能带来的降水寥寥。

虽气候干旱,但黄河水的灌溉与滋润给宁夏带来了无尽的机遇。秦代开凿的“秦渠”经历代不间断的开凿,造就了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形成并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

(((0)))

农牧兼宜的宁夏,引发了各部对肥美水草向往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纷扰。
吹角连营、战马嘶鸣、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战争上演的同时,高墙累,长城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意义之重大甚至让后世为宁夏冠以“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称。

游牧部落与农耕民族对水土的争夺,使得宁夏的古长城几乎与等降水量线重合。

为了维护农耕文明,秦王朝的长城起初建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随着国力的强盛,秦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中屡占上风,长城也推移到了几乎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之处;大汉天子们与匈奴的历次角逐更使长城越过黄河,一直修到贺兰山下。

此后,长城自北向南推进的历史基本告一段落,明长城甚至退回至黄河以东。

长城的进退,非常直观地表现了这片沃土之上的农牧争夺。除此之外,宁夏中心城市自南(固原)向北(银川)的迁移,也为激烈的农牧争夺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