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人才更替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6-02-21
旅游人才一直是制约中国旅游发展的短板。在传统的人才系统里,旅游人才往往是比较弱势的。以中国的旅游人才为例,这些旅游人才在行业之内比较知名,但是到了行业之外就基本上很少有人知道了。
随着旅游业迎来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中国旅游人才系统也需要更新,旧人才要逐步退出,或者是改变;新人才需要努力跟进。
人才认可方式的转变
目前,中国旅游人才的认可方式仍旧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很多旅游人才也是在这种温室当中成长起来的,凭借某些知名机构的信用背书,旅游界的知名人才也被制造出来。这样的人才认可方式在中国旅游粗放式发展阶段起到了较大的正面作用,短时间内为中国旅游业输出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些人才即使刚开始不合格,但是在戴上人才的帽子后,经常与真人才打交道,这种耳濡目染的过程也让不合格的人才变成了合格的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精致化、跨界化的时期,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时期靠知名机构背书的人才已经慢慢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中国旅游界需要新的人才认可方式。这样的认可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盖帽子式的认可,而是自下而上的、更加民主的认可方式。简单一点说,就是人才这个词的官方气息越来越淡化,市场气息越来越强化。因为真正的人才是要经过市场检验的人才,再多的知名机构背书也没用(很多知名机构背书甚至是可以花钱买的,除了蒙人,有啥用?)。
人才合作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旅游人才系统中,人才之间的合作方式往往带有官僚气息。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大多数掌握在政府手里,凡是做旅游生意的人都要与政府之间保持密切接触,与政府官员握手多了,也就沾上了官气。尤其是旅游规划界,这种官僚气息很浓,有些机构甚至会出现戴官帽子的多、干实事的少的现象。戴官帽子的多也就罢了,关键是有些官帽子根本就是乱戴的,某些人凭借厚黑学戴了官帽子,但具体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多少,于是就容易形成非专业人士对专业人士的凌驾式管理,如此管理,造成的恶果就是对专业精神的伤害,让专业人士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非专业人士却以官帽子的名义摆起了领导专业人士搞研究、做项目的花架子。
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将越来越深入。旅游人才合作方式也必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去官僚化将成为很多公司需要面对的任务,让专业人士带领专业人士搞研究、做项目,以市场化的方式尊重和激励专业人士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才是正路。如果继续玩粗放式发展时代的玩弄权术的技巧,也许还有一些小机会,但肯定无法赢得市场,更无法抓住未来机遇。
人才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过程中,很多旅游人才是依靠常识性的东西来进行工作的,而他自己在普及常识的过程中也逐渐获得大家认可,成为了常识型的专家。今天中国旅游界的大部分人才都是常识型专家,也就是说,在常识稀缺的时代,他们也成为了稀缺品。而他们靠复制常识打造出来的项目也被追捧为“好项目”。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常识型的知识已经唾手可得,每个人只要多多关注一些行业微信号,都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常识。这时候,那些依旧靠给大家普及常识的人才就开始受到质疑。甚至有人开始觉得所谓的旅游专家之间都在相互抄袭,因为他们讲的东西都大同小异。
常识型人才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举个例子,今日中国千城一面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常识型人才造就的,这些常识型人才根据常识做出了常识型的城市规划,并且对城市进行常识型的运营管理。常识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常识不是我们做事情的根本目标,而仅仅是一个基本保障,常识能够保障我们少走弯路,能够保障我们做事情的底线,但常识不能让我们走向成功,更不能为我们带来未来的无限机遇。常识用好了,帮助我们摆脱风险,用不好,就成为了禁锢机遇的牢笼。
一件较为悲哀的事情是,很多公司仍旧乐于把一些常识性的理论拿出来炫耀,殊不知,这些大家看着都眼熟的理论早已失去市场。在全域旅游时代,没有创造的理论都是伪理论,没有创造的项目,都是劣质项目。在这样的情形下,常识型人才一统天下的时代渐渐就过去了,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因为他们掌握着独立的创造性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实践。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迎接休闲度假时代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旅游新人才的崛起必将成为一个旅游新时代的标志。新人才代表着创造力,新人才代表着市场向心力,新人才代表着文化传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