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思维转折点:住宿业应结成微生态圈联盟
2020-02-03
行业微信群对于此次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大的疫情事件,似乎呼吁的最多的是租赁方要求物业业主的免租和减租,加盟商要求品牌方减免加盟费,这是前几次危机事件时都没有的需求。原因很简单,最近10年,住宿业发展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就是采用租赁物业、加盟平台品牌以求上市赢得短期快速回报的模式。任何事物的获利与风险的两面性,在住宿业的这种模型中表现比较突出,在危机面前风险突显。
试想一下,对于此次疫情的现状,中小型住宿靠租赁取得物业经营的企业,靠业主一个月的免租和减租能够获救吗?加盟商靠品牌减免加盟费能即刻获利吗?有良知和爱心的业主和房东、品牌平台会满足经营者的要求,但第二个月呢,再往后呢?根据笔者从业40年多次经历危机的经验,这次疫情的疫后对于行业的影响少则3个月(乐观判断),多则6个月甚至更长。所以要求免租、减租、减免加盟费可以缓解短期困境,并不是行业康复的长远之计。
笔者认为,面对现状,住宿业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以前急扩数量而忽略的诸多问题。此文先就行业均价偏低提出讨论。理由是提醒从业者,千万不要在疫情后恢复营业时再次实行传统手法的削价竞争的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提升行业的整体品质有害无益。
从经济学供给需求原理来看,如果当各种原因无法提高需求的情况下,削价竞争模式与己和对于整个行业的贡献肯定是负面的。多年来,从硬件投入的价值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住宿业的售价是处于不合理的区间:一是从投资回报角度看,二是从和商业地产售价相比的角度看。目前商业地产商由于各种原因贷款介入高端住宿业,高标准的投入但开业后低房价的售出,负回报率和微利回报酒店已经成为“入口难咽”的产品。
以上海为例,若一个平民百姓在15年前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现金支付购买任何一套产权房,今天价格都有10倍的增长,但是对比住宿业的价格,高端酒店的平均售价,15年来只跌不涨。再看一些中低端品牌,旗舰店的开业售价和几年后的价格以及加盟店的售价相比,在同一城市也是只跌未涨,原因很多,数量过剩是其一,削价竞争是其二。
最近几年,收益管理在住宿业的推行属于排列前位的方法和工具,无论是培训还是软件,都引起了从业者的关注与践行,但为何行业各类产品的RevPAR没有提升呢?一和不同产品的大量面市互相挤压有关,二和生态圈对于定价保护及互利缺乏认知有关,三和品质不保价格有关。
记得几年前,笔者给行业协会建议,要求根据不同区域,去分类型召集同区域的酒店商议,去宣传和制定价格保护的互惠共利及推行有关有效措施。
试想一下,如果是在上海的虹桥高铁站附近有10家同类型酒店,这一区域的各家酒店决策者能坐下来共同商议一个最低保护价,有到此区域有住宿需求的顾客,是不会在乎房价是否比浦东同类酒店高出50元或者100元,是不会选择需要花费50元车费及1小时时间改去浦东住宿的。可惜缺乏主管部门指导,从业的决策者缺乏共识与认知,至今没有看到践行的成功案例。
疫情危机来临,对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静心思考行业传统思维的弱点和数字化驱动的拐点。试想一下,疫情后的住宿业近期出租率都不会理想,降价能带来更多的顾客吗?显然不会,是否应该在低出租率的情况下,多组织员工培训,以提升服务和管理品质,将价格提高到品牌应有的水平,将价格提升到一个城市应有的水平。
目前出面不少单体酒店联盟,缺乏平台和科技手段,范围越大越无效。建议各个城市,在同一个区域的单体同类住宿,也就是在最小、最现实的微生态圈,结成联盟,共商合理保护价格,以实践后的提升价格和出租率变化数据,来增强提质提价的信心。各地行业协会可以找一个区域进行调研和指导,以数据向各个区域推广, 以提升整个城市住宿业的价格水平。当然这样的微生态圈的作用不限于价格保护和提升,还可以有产品互补、资源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