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模式驱动下的住宿业
2019-12-17
最近看了不少关于WeWork这家共享办公空间公司的报道,提到的是营收18亿美元,亏损16亿美元。这样的数据当然很不乐观,问题是冠以科技公司的WeWork为何会有如此严重的亏损,根据其业务性质和营运模式而言,不就是和房东签订大面积长期租赁合同,然后以短期租赁的形式出租给创业型、小规模企业办公,给租户提供一些网络、咖啡、茶水、复印等服务。这算是科技公司?可能以现代房地产性质公司定位更为准确。也因为此,冠以科技公司的WeWork,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笔者联想到对于科技公司的特征描述,隐隐感觉在住宿业不断攀登高峰的华住模式,似乎更像是科技公司,它的快速发展又是和科技驱动完全吻合,也满足资本市场需求。
华住每年的年会,邀请的都是供应商和加盟商,如此定位凸显其中间平台的价值链。华住的2019成绩单告诉行业:会员数达到1.5亿,贡献了80%的间夜量,强大的技术中台能力,使酒店管理和服务更省人力、更智能。华住的中央采购平台,2019年采购金额是30亿元。这些数据的公布,笔者感觉华住越来越采用科技公司的模式在经营住宿业。
当多数住宿业投资方在房地产投入大量资金的时候(建造或租赁),华住将大量的资金投在平台上:会员平台、预订平台、采购平台。这些平台搭建以后,营运过程都是由第三方成本来进行支撑:消费者进入门店,强行要求扫码入会籍,致使会员数量不断增加,但入会后的价格优惠的成本则由加盟商承担。会员在平台上预订和付费,集团又可以占用门店的现金流(据说需要45天划款到门店,对于直营门店而言是集团现金总控,但对于加盟商而言是一种占用)。
从采购供应链看,因为大量的门店和连锁标准化,集中采购低价拿货,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水到渠成。如此模式,可以将住宿业的营运在较低的可变成本中进行,这就是为何将经营模式从直营变加盟的原因。这种模式在直营情况下,是集中管理的左袋和右袋的关系,是集团管理的优势体现。
当此模式在大量门店为加盟的情况下,除了集团化连锁优势以外,还有一个利益两头的合理分配和减少加盟商投诉的话题。目前华住酒店数量超5000家,其中经济型3204家,占比64%,直营425家,只占到经济型酒店数量的13%;中端酒店1947家,其中直营占比只有14%,总体模式,86%以上的酒店都是加盟和特许。如果以这样的占比模式继续发展,华住在平台优势下对于加盟商利益的兼顾需要引起重视。
解析华住目前的投资方向和营运模式,科技公司的特征十分明显:较低的可变成本,低资本投资,海量的会员数量和客户关系,网络平台效应,除了大规模的收购来扩充品类和档次,多数以多品牌多档次类别吸引加盟商经营,以较低成本支撑扩张的生态系统。
这样的模式,使之华住在资本市场业绩一直很好,现金流充沛,可以不断并购所需要的品类和档次的酒店品牌和集团。最近以7亿欧元收购德意志酒店集团的5个品牌,即拥有在在海外的高端酒店,又可以将品牌引进中国填补高端的空缺,以实现档次品牌全覆盖的目标。
这次华住大会,既定目标是数量向万家冲刺,笔者认为,对于华住有这样的三个平台以及目前的营运模式,实现此目标十分容易。但这种模式下,华住能否代表中国的住宿业品质,路途似乎还很遥远。目前瓶颈:多品牌释放,稀释品牌基因;经济型人房比作为关键考核指标的思维定势,将严重影响未来高端品牌的品质。
以科技模式驱动造就了华住的今天,对比之下,以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驱动的酒店和集团,由于缺少科技平台,在会员制推行及客流量保持和增加,都成为痛点,只能利用第三方平台,但可变成本的提高让很多酒店左右为难。数量排行在中国决定地位的当下,科技驱动是途径之一,但住宿业的品质和地位,光靠科技驱动还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