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斗艳“五星争辉” 彩绘“客都明珠”
2019-03-07
梅州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刘洪桥 曾健锋 王雅
奋进新语
不断探索,勇攀高峰,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梅县发展新局面。
梅县区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寄予了殷殷重托,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是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更高要求。梅州市梅县区干部群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表对标省市决策部署,将“创新”“发展”“奋斗”等关键词铭刻心头,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挥洒汗水、贡献梅县智慧,提供梅县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A
产业集聚化——
创新驱动发展,推进集聚效应
近年来,为打造振兴发展新动力,梅县区落实省委提出的“1+1+9”工作部署和市委 “123456”的思路和举措,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产业发展,着力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整体规划框架下,梅县区以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思路,规划建设首期25.5平方公里的梅县产业集聚区,突出抓好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省市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园、广铁物流园和园区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及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在加快振兴发展过程中,为谋划更高的产业发展平台,梅县区正在畲江产业园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综保区位于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规划面积2.52平方公里,将重点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业务,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粤东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加快振兴发展过程中,梅县区做好配套服务,在畲江镇推进了学校、医院、娱乐等设施建设。“在畲江城镇中心区域,广梅开发区医院已建成使用,全权委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运营管理,现在畲江产业园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梅县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梅县区大手笔打造“创新驱动带”,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对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发展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廖万清院士在粤东医院设立院士工作站,陈志杰院士担任广东鸿荣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绿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发展顾问。全区现有上市企业(含新三板)12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院士工作站2个。
梅县区着重推动现代工业产业和新兴产业步入新高度。着力推动现代工业产业“进挡加速”。坚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努力做好产业转型的“加减法”,探索和建设山区现代产业体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深踩创新发展的“油门”,争取更多的发电计划指标,以BPW车轴为龙头,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以鸿荣重工、振声科技为龙头,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的产品结构、科技含量,发展更多高端机械装备。
B
乡村特色化——
提升美丽内涵,擘画乡村振兴
沿着水车镇白沙村的主村道往里面走,两旁大片的水塘连绵不绝,岸边草木葱茏。走上悟心荷风栈道,眼前呈现的又是另一番美景。如今的白沙村,经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番“梳洗”,出落得“亭亭玉立”:300亩曾经荒废的水资源“活”起来了,整个白沙村灵动起来了,美丽乡村的气质也就显露出来了,勾画出“鹤舞白沙传客韵,梦里水乡织锦绣”的迷人景色。
“每天都有游客到白沙村游玩,周末来的人更多,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人气,更带旺了财气,不仅村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吴伟发如是说。
近年来,梅县按照“12425”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修编完善乡村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村庄建设、古驿道活化利用等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形成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落地的一张蓝图,促进镇村联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省定贫困村的梅南镇水美村,正在褪去“脏乱差”外衣,几乎见不到危旧房和废弃栏舍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整洁的村道、大片的绿化地、即将完工的小广场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光是给村子洗脸换容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村民富起来。”驻村干部张正学表示,立足原有的养鸡和养蜂产业,着力拓展新兴产业,引导贫困户依靠主导产业增收脱贫,构建了“支部+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的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使“输血”变为“造血”。
水美村优质的农特产品销往外地,换回来一张张摸得着的钞票,这让更有信心的扶贫干部又忙着带领部分村民种起了黑糯米。“我们今年试种了一些,目前来看是丰收了。下一步我们要再适当扩大一点规模,增加50亩到100亩的范围,引导村民集体来种,科学种植,规模化种植,提升品质。”张正学说。
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尝到了特色农业发展甜头的,还有不少阴那山脚下的农户们。“今年灵光寺免收门票,游客数量翻了几番,我店内的阴那山绿茶、五指毛桃等客家特产早早就卖断了货。”农户李赞隆开心地说道。原来,阴那村与当地景区联动,因地制宜建设千亩茶海,结合灵光寺禅文化,建立“禅茶”茶叶基地、优质金柚基地,通过农业+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还带动了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梅县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致力开展“特色种养”“光伏扶贫”“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投资收益扶贫”“民居民宿乡村旅游”等项目,鼓励贫困户参与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获取租金、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