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企爱买外国知名酒店如希尔顿、华尔道夫?
2016-11-10
日本媒体惊呼“中国游客爆买的时代已经落幕”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金额仍在不断刷新。当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热情略显减淡的时刻,中国的企业却开始吹响海外收购的号角。
有数据为证。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观光厅的数据显示,赴日旅游中国人的人均消费已经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这使得日本媒体不禁惊呼:“中国游客爆买的时代已经落幕。”
但与之相反,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金额却仍在不断刷新。彭博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金额已经达到20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一金额增长超过210%。与此同时,单笔海外收购交易的报价也在不断增长,显示着中国企业在收购资金上的雄厚与势在必得的雄心。今年3月,中国化工集团以超430亿美元要约收购全球种子巨头先正达,创下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最高金额记录。
到目前为止,中企的海外并购脚步仍没有显露出停止迹象。10月24日,中国泛海宣布拟斥资约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亿元)收购美国综合金融保险集团Genworth Financial,Inc(简称Genworth)全部已发行股份。也就在同一天,中国海航集团宣布将斥资约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著名酒店集团希尔顿25%的股份,成为希尔顿的长期战略投资者。
看看近期的新闻标题,我们就知道如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有多火爆:
中国疯狂收购德国200余家公司 这是要“买下德国”?
12家海外险企被中国土豪收购 境外保险牌照炙手可热
中国公司疯狂收购德国企业,德国人吓坏了
……
从中国企业为什么喜欢买酒店说起
让我们从海航收购希尔顿25%股份这个最新的新闻入手,简要看一看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原因与逻辑。
首先,中国企业愿意走向海外,跟国内的情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企业在国内赚钱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与此同时,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也让中国企业意识到,通过走向海外来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也是抵御经济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企业的海外资产配置标的中,地产与娱乐事业是相对稳妥的选择,因为在发达国家,这些行业往往都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预期还是实际的营收都比较稳定。
如此一来,酒店业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像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酒店业往往持有大量物业,经营稳定,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资金避风港。
不仅如此,由于需求的提升,美国酒店业所占有的物业也在稳定增长。一项统计显示,过去12个月,美国酒店所租用的物业达到了历史新高。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需求,中国的相关企业一直不断在海外收购以酒店业为代表的、有着稳定现金流的企业。下面是一个不完整的中国企业海外酒店收购名单:
在收购希尔顿的股份之前,海航在2013年收购了美国的卡尔森集团。该集团也是全球十大酒店集团之一,旗下品牌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丽笙等。
上周,喜达屋资本集团宣布,中国人寿收购了喜达屋在美国价值20亿美元的精品酒店业务。
更早时候,喜达屋还就纽约曼哈顿的巴卡拉豪华酒店与阳光保险达成收购协议。
安邦保险以65亿美元收购了黑石集团旗下的15家美国豪华酒店。在2014年,安邦更是因为以19多亿美元收购纽约曼哈顿那家各国政要经常出入的华尔道夫酒店而一鸣惊人。
技术,国际化以及新的增长点
多元化资产配置是很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之一,但财务投资绝非唯一主要原因。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他们走向海外、展开并购,似乎更出于战略考量。
每个企业愿意进行海外并购的理由实际上都非常具体,例如有的企业是希望通过收购获取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有的则希望通过收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但无论如何,这些企业无非都是看到了自己在国内的增长瓶颈,因此希望寻找新的企业增长点,而要增长,要么提高效率,要么则是扩大市场规模。
例如,当被问及如何实现千亿增长目标时,山东黄金集团的老总就认为,要“迈入全球前十强行列,国际化是绕不开的道路。” 而对于黄金行业的全球化而言,他认为目前仍然是一个并购的窗口期。
海外并购正在逐渐走向高科技化。瑞信亚洲并购部门主管卢穗诚认为,今年海外并购已有向互联网、高科技、传媒等新经济领域转向的趋势,明年将会更为显著。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前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有九宗交易的目标公司位于欧洲和北美,其中高科技及娱乐行业并购占半数。
“行业多元化、产业全球化、技术高级化”,普华永道的这十五个字,很好的总结了目前中国企业家之所以热衷于海外并购的主要因素。根据这家机构的统计,今年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国企,而是民营企业。这些并购都是他们主动去进行的。
并购,全球的下一轮大机会
中国的海外并购如火如荼并非个例。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愈加困难,此时,无论对于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而言,并购都是一个必须去认真考虑的选项。
中国企业能频繁出手欧美,很大程度上也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年中的相对繁荣与稳定。与欧美很多企业陷入挣扎相比,中国企业依托于人口红利等因素,逐渐在竞争中崛起,并且变得异常强大——无论是在经营规模还是经营信心上。
以德国为例。在中国企业突飞猛进的几年中,部分德国企业却受尽煎熬。媒体报道称,因为2011年后德国经济复苏放缓,大批德国企业被迫申诉破产,光是今年7月德国就共有1805家企业申请破产。这样的情况屡屡出现,就给中国企业进行收购提供了机会,而且收购价格也变得非常诱人。
欧美的大型企业也并不想束手待毙,他们有自己的规划。这几天,美国电信运营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宣布将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电视传媒的巨头时代华纳,其目的也是想摆脱自己传统渠道商业务不断被蚕食的命运,希望通过强大的内容资源(时代华纳拥有CNN、HBO以及电影公司)和移动战略打一个翻身仗。
抱团取暖也是在冬天的明智选择。昨天,美国在线券商TD Ameritrade宣布,该公司及其大股东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Toronto-Dominion Bank)将以4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另一家折扣券商史考特证券(Scottrade Financial Services)。这两家目前都是排名前五的在线券商,若成功合并,将组建全球最大的在线经纪商。而这两家券商为何要合并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交易低迷,收入难以覆盖开支,而合并之后,两家竞争降低,成本也可能因此有所缩减。
更不用提那些13、14年估值上了天的独角兽创业企业了,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无法成功上市,那么在死亡之前被收购将是最好的命运。在中国,这样的故事已经开始上演。
彭博的数据显示,去年,也就是2015年,全球并购金额达到了惊人的3.8万亿美元,超过了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历史高点。此外,彭博也预计2016年的情况并不会比2015差多少。
中国企业走出去:困境与光亮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并不完全顺利。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自2015年年中以来,总计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遭到了否决,而且这还不包括中国企业对瑞士公司先正达(Syngenta)和德国半导体公司爱思强(Aixtron)拟议中的收购。最新的消息也显示,中化收购先正达的交易审批已经被延期至明年一季度——对于中国企业的鲸吞式收购,欧盟等机构已经准备好了更为繁琐的监管要求,甚至更为严苛的审查标准。
国家安全问题仍然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对的最主要障碍之一。例如上周,黑石不得不放弃将加州科罗拉多酒店卖给安邦保险的计划,因为这项收购遭到了官方反对,理由是这家酒店离军事基地太近了。
但说实话,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样的问题早已不新鲜,而让我们更感到乐观的是,在面对这些国家的繁杂审查之时,中国企业的应对手法已经日趋老道娴熟。
一个例子就是电器公司美的对德国机器人企业KUKA的收购。起初这个计划遭到了德国的反对,对于将如此重要的一家企业出售给中国,德国人民感情上受不了,同时又害怕中国企业“偷窃”了他们的技术。
但最终峰回路转,这笔生意最后还是做成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中国企业在这其中表现出的聪明妥协:在这些成功完成的收购中,中国企业往往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并且提出的都是对方无法拒绝的条件。例如在KUKA收购中,美的不但提出不会裁员,将工作岗位保留至7年之后,甚至还同意不会向母公司传输数据。
《南华早报》说:“中国企业对并购日益拿手,这令他们成为该领域一支比以前更强大的力量……中国最老练的竞购者已形成一套使反对降到最低限度的稳定攻略。” 实际上,这与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中出现越来越多有海外经验的人员不无关系,有了这些人,中国公司已经变得更加善于和外国企业打交道。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是出于财务目的,还是战略考虑,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这一个过程中,中国企业想必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从长期看来,决定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终究是实力,所以,中国企业更多的还是机会。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把目光更多的从并购本身转移到并购之后的发展与整合上来,毕竟对于成熟的企业而言,并购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手段,企业能不能因此做得更好、变得更强,才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