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的酒店商标如何打磨成品牌?
2017-12-21
互联网思路和平台化运作模式,给酒店这个传统行业带来不少冲击和新意。近年来,部分集团大量注册“品牌”,在中端新锐投资展会上吸引投资方“团购”“加盟”。没有经过市场和消费者检验的商标,能否快速成为品牌?
这种模式是IT背景的行业投资者创导,他们学到了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精髓:预订平台和会员制。正是依靠这两点使其成功地粘合了上下游产业链。这也恰恰是传统酒店管理集团比较欠缺的,加上资本市场的润滑剂,近年来这种模式在行业风声水起。
无论是注册商标还是打造IP,都变成了一种产业,而且是赚钱的产业。
目前,行业资本运作大于经营管理,如“万豪”收购了“喜达屋”,现“万豪”旗下品牌超过30个。自两者合并以后,其资本层面非常完美,而“喜达屋”的很多个品牌都在此次并购中脱手了。然而,从经营管理的层面来看则蕴含着极大的挑战。两者合并后的品牌间的互相整合、会员制的互通没有三年显然无法完成,“完美的资本运作带来的是对经营管理的挑战”,因为整合最难的并非是品牌,而是人员的基因,包括采购系统的整合,市场营销体系的整合,能不能完全统一,要切实做到集团化、集中化,需要一个过程。
“维也纳”是一个品牌,但旗下相关的“维纳斯”、“好眠”、“智好”等目前只能说是商标,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属于同质化。
商标向品牌成功转换的三要素:一是VIS,视觉识别系统;二是BIS,行为识别系统;三是MIS,管理识别系统。而商标无法转换为品牌的原因在于:建造时只注重视觉效果, 不重视隐蔽工程;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不相信专业人士建议, 不考虑投资回报;只愿意支付设计、装修费用;不愿意支付经营、管理费用;只乐意编故事宣传, 跑马圈地搞扩张;不乐意脚踏实地投资人力资源, 抓好管理质量, 服务好目标顾客。
这种商业模式中商标向品牌转换的基因令人担忧。因为新创商标与改良商标缺乏培育的过程,便快速大量推向市场;此外,新创商标与改良商标由于创立与改良方缺乏人力资源,通过目前流行的平台化运作的品牌投资加盟模式将转化任务抛给了加盟商;另外,如此新型商业模式的运作,商标向品牌转换的基因何在?
行业到了引入“品牌的建设管理与评估系统”的关键时刻,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和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关键指标GOP(经营毛利)率来评估一个新兴品牌的价值。它包括四项小数据:1)RevPar平均每方收益;2)GOP%经营毛利率;3)人均创收;4)每平方经营面积创收,若投资者与经营者对此四项数据加以重视,付诸行动、加强经营管理力度,行业的GOP能提升5个百分点,则整个行业的亏损会减少、行业的品质会提升。
目前行业内出现了太多创新的、新锐的酒店商标,靠没有专业的投资者加盟打磨难度很大,靠为求生存而在酒店底层的服务人员打磨也太为难,如何创立真正的中国民族品牌,值得业界深思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