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大堂革新不只是装逼 收入转化才是硬道理
2017-06-09
随着变革成为唯一的选择项,无论酒店是盲从,还是笃定,一个由新一代消费者崛起所引发的酒店大堂变革热潮,正真切地扑面而来。
酒店过去是作为旅客前往旅行或出差目的地的途中,住宿等基础生活服务的物质提供者,现在,酒店也努力地想打造成旅客向往的目的地,核心的出发点还是想承担更多的空间职能,吸引更多的旅客入住。
从空间属性上来看,有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第三空间(社交休闲空间)的区别,最早的酒店只能满足客人对居住空间的需要,后来的商务酒店又了瞄准客人对工作空间的需要,不仅在客房配备了办公设施,在大堂布置了洽谈沟通的场所。
前文提到了不少主题类酒店在积极尝试,去满足客人对多元化空间的需求,剩下的多数酒店都在处心积虑地琢磨,如何满足客人对社交空间的需要,通过加入各种业态,比如说咖啡、酒饮、电影等,去积极营造自己的社交氛围,鼓励客人走出客房。
社交酒店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案例,比如文章最开始提到的ACE HOTEL,比如雅高旗下把社交做到极致的Mama Shelter酒店,还有在2016年11月,被雅高收购了30%股权的25hours Hotel,以及2007年在荷兰创立的模块化酒店citizenM等。
Mama Shelter酒店有一个环岛式的吧台,而且多数酒店都不在CBD,为的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对设计、时尚和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年轻客人。citizenM注重公共空间,把大厅打造成了富有活力的社交场所,包含会客、餐厅、网吧、工作区、会议设施和画廊等。
业态融合与营收是关键
从酒店空间利用率的角度来说,过去很多传统的星级酒店,拥有非常空旷气派的大堂,餐厅、会议室、大宴会厅、健身房、桑拿房、SPA、游泳池,小卖部、酒吧、商务中心等一样俱全。
以撒网式的供给,试图去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效率低下在所难免,空间利用率以及空间营收,也没有得到提升。
以硬件为导向,向以服务为导向的转变,往大堂里加入更契合新一代消费者的业态,营造消费氛围,搭建消费场景,通过更专注的需求,定向的服务供给,来提升酒店大堂的营收。在酒店各项经营数据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或许这才是酒店业主和品牌方愿意看到的。
原来,酒店还是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的存在,现在,很多中端酒店开始把心思放在满足目标群体消费需求的空间上,和空间消费场景的搭建上。君亭酒店执行总裁甘圣宏曾在接受环球旅讯采访时,介绍了君亭酒店在酒店公共空间利用上的方案。
其核心就是打开酒店封闭式的空间,开发更多的空间功能与业态,向住客和社会消费者开放,与周边街区的业态充分融合。例如将酒店之前的宴会厅变成一家电影院,餐饮、包厢空间引入社会化餐饮机构,其物业中有星巴克、儿童教育机构、苹果体验店、银行等等。
归根结底,酒店大堂的革新不是为了吸引客人入住,而单纯地装逼,卖弄情怀,而是要让客人走进大堂后,能够被大堂所提供的服务,和营造的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并乐于为置身其中的消费场景埋单,最终,酒店从中实现非客房营收贡献。
正如季琦之前曾说过的,当酒店的数字化入住体验不断深入发展和优化,酒店大堂的前台接待功能,将彻底退化成“盲肠”。到那个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交、审美、休闲等满足新一代消费群体需求的功能空间,将更多地走进酒店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