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旅行了15年 它都看到了什么?
2018-09-09
Spitzer 空间望远镜已经在太空中呆了整整15 年了!

由NASA 于2003 年8 月25 日发射,运行在一条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后方、环绕太阳的轨道上,Spitzer 这么多年中源源不断地传回宇宙美景,却正以每年0.1 天文单位的速度逐渐远离地球。
撇开纯欣赏的图片,这15 年里,Spitzer 空间望远镜到底都有哪些惊人的贡献?
#15:第一张系外行星天气图
NASA/JPL-Caltech/Harvard-Smithsonian CfA



#14: 初生恒星的襁褓

#13: 一个未来的银河都市

#12: 「彗星汤」的秘方

科学家将它们跟Spitzer 望远镜的观测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我们太阳系中行星、彗星和其他星体成分的基础物质存在。

#11: 土星最大的环

但土星最大的一条星环,我们无论如何是拍不出漂亮的合影了——它距离地球约600 万公里,比土星的直径宽约170 倍。
如果我们能够在夜空中看到这条星环,它的大小将是天空中满月的两倍!
#10: 太空中的富勒烯

Spitzer 望远镜在垂死的恒星或行星状星云周围发现了C60,它们随着恒星的老化从外层脱落,死去的恒星变成一颗密度极高的白矮星。
或许,宇宙中所有的C60 都是从死去的恒星身上剥落出来的呢。
#9:太阳系粉碎

#8:系外行星大气的第一个「味道」

Spitizer 嗅了嗅HD 209458b 和HD 189733b,两颗「热木星」,一种系外气体巨行星,但它们的公转轨道比我们的木星更接近太阳。对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直接研究,是我们探索岩石系外行星生命迹象的重要一步。

#7:遥远的黑洞

通过Spitzer 望远镜,科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让人们可以一瞥宇宙中星系形成的历史。这两个类星体的光线经过130 亿年才到达地球,这意味着它们在宇宙诞生后不到10 亿年就已形成,是创世初期的繁华区域。
#6:遥远,遥远的星球

#5:来自系外行星的第一道光

就像上一条说的,在Spitzer 之前我们只能间接观察到太阳系外的行星,而现在通过Spitzer 我们就能直接看到那些遥远的星星传过来的微弱光线了,第一道光来自TrES-1
#4:发现小行星


2004 年3 月18 日,在那看似平凡的一天,人类却差点灭亡了。
一颗小行星2004 FH 近距离飞跃过地球,虽然直径仅约30 米,却也会是致命一击。它从地球上方大约4.3 万公里处飞过,这是地月距离的十分之一,可以算得上擦肩而过了!可天文学家仅仅在其即将到达的3 天前才发现了它。
看来地球生命真的随时可能在突发灾难中结束。如果能及早知道末日的时间,至少可以好好跟所爱之人告别吧~
Spitzer,要帮地球好好放哨哇!
#3:前所未有的银河地图

观察宇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星际灰尘会阻挡可见光,使得银河区不少区域被隐藏了起来,需要红外光才能穿透。
#2:「巨婴」星系

它似乎在创世大爆炸后的最初几亿年内迅速「膨胀」,星系质量比我们今天的银河系的质量还要大8 倍,然后,突然之间,它停止形成新的恒星,并一直保持着「巨婴」的形态。

#1:恒星与七颗小地球

2017 年2 月,天文学家凭借Spitzer 望远镜在该恒星周围发现了7 颗类地行星,是已知行星系统中拥有最多类地行星者之一,仅次于太阳和开普勒90。

TRAPPIST-1 的7 颗行星轨道都远小于水星环绕太阳的轨道,最内侧的两颗与母恒星距离只相当于地球与月球距离的1.6 倍,且被潮汐锁定。最靠近母恒星的那颗行星,上面一年的时间仅相当于地球的1.5 日,而第6 颗行星的轨道周期也不长,只有12.3 日。
这样亲密的距离,代表每颗行星应该都会在彼此的天空中显眼地划过,会是很漂亮的天色奇观,想象一下,夜空中有几颗比月亮还大数倍的星体频繁出现。

对于这个有趣的星系,NASA 和外界艺术家们绘制了超多想象图:









谢谢你呀,Spitzer 空间望远镜,接下来的日子还要拜托继续好好守护地球和探索宇宙哦(鞠躬)!
PS: 本文内容整理自NASA 的Spitzer 周年纪念日专题
撰文_星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