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什么颜色铸成的?
2020-04-12
▲ “曾侯乙”青铜连禁大壶,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风物君语-
湖北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家园称为“荆楚大地”,短短四个字,仿佛凝聚了千秋的浪漫与骄傲。
▲ 曾侯乙编钟,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什么是荆楚?
她是火神祝融与青铜的旋舞,是写在竹木之上的楚辞,是逶迤如江汉奔流的玉器,是云梦鱼跃,是凤凰涅槃。
▲ 青花四爱图梅瓶,元,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青铜器、漆器、丝绸织物、瓷器……一件件楚地文物,造就了中国文物发现史上一个又一个高峰,也组成了光辉灿烂的——荆楚文化。
1、黯金生绿:青铜时代巅峰看湖北
“盘龙雄筑长江边,一睡三千五百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商代盘龙城,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城市遗址。这个名字源自考古发现地黄陂区盘龙湖畔。这座几乎和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都城)同时期的城邑,被视为“武汉之根”,是武汉地区城市文明的奠基。
▲ 曾侯乙尊盘,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失蜡法是用融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敷上泥浆预留孔洞后制成外范,干燥后,高温烧制,蜂蜡融化后由孔洞排出成为空腔,后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即成。 摄影/动脉影
青铜,是当时的“国之重器”。盘龙城则是商朝向南方推进的军事重镇。湖北青铜从何来?早在4000年前,先民就开始在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铜绿山露天采矿。商周时期,这里已有深达百米的矿井。源源不断的青铜被发掘出来,再送到盘龙城冶炼铸造。远至安阳殷墟、宝鸡的西周墓地、近到著名的曾侯乙墓,都用到来自盘龙的青铜。这里,是旷古青铜时代的有力支柱。
▲ 李家嘴1号墓出土的提梁卣(yǒu),商代,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盘龙城时期的青铜器,并不多见后来楚地青铜器的繁复多姿,而是颇具中原地区的恢弘大气。
如李家嘴1号墓出土的提梁卣,铸造精致、纹饰细密,是早商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铜卣,也是我国已知最早使用分铸法铸成的青铜礼器;李家嘴2号墓出土青铜钺(yuè),是军事权力的象征,通高41.4厘米、刃宽26.7厘米,是目前所见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钺。这两件瑰宝,正应了那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李家嘴2号墓出土青铜钺,商代,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盘龙城只是楚地青铜时代的开端,这之后,楚人攻取江汉平原,以大冶铜绿山所产青铜为根基,逐步崛起。楚人的浪漫精神,也让青铜的厚重随之起舞。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再加以楚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意味着超越。一个青铜时代的巅峰,自此而始。
▲ 曾侯乙铜建鼓座,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来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青铜器,是湖北青铜器的代表。曾国虽然是周天子的封国,却处于楚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其青铜器也兼具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两者之美,日用器具的精美考究和礼器的繁复精美,都做到了极致,因此,也很难用一两个词去概括形容。
除国宝曾侯乙编钟之外,有巧妙的古代“冰箱”曾侯乙铜鉴缶;有一鼓作声,群龙齐舞的曾侯乙建鼓底座;有用失蜡法、焊接等高级工艺制成的曾侯乙尊盘,其玲珑展卷,婉转曲折,实在难以用语言描摹。
▲ 青铜鹿角立鹤,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曾侯乙墓青铜器,也不乏简约沉凝的力量。青铜鹿角立鹤,是否曾撑起过当时曾候座下的悬鼓,已不得而知,却以同款雕塑的身份,在两千多年后的随州火车站前沉默肃立,成为一座新生古城的象征。
▲ 越王勾践剑,春秋,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这个青铜时代的巅峰,同样见证了楚人发展的巅峰。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这一对老冤家,也不免“身处异乡”,都在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相距不过两公里,展厅更是近在咫尺,为楚人刻下一段“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开拓江汉平原,进而一统长江流域的千秋史诗。
2、红黑间彩:颜色在漆器上跳舞
荆楚大地的青铜器,融合了中原文化的肃正与荆楚文化的飞扬。而汇聚了陶器、雕刻、书画等诸多艺术的后来者漆器,更能完整地代表楚文化的高峰。
▲ 漆方盒局部,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所谓“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制作漆器,要用割取自漆树的生漆,和木质、竹质等不同材质的胎器。湖北位于我国漆树分布核心区内,也生长着繁茂的竹木,制作漆器的传统,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的石家河时代。这种艺术在战国至西汉年间达到巅峰,其后一直绵延不绝。即便是今日,恩施的毛坝漆和十堰竹溪的生漆,依然是驰名全球的中国特产。
▲ 彩绘对凤纹漆圆耳杯,战国,荆州博物馆藏。 摄影/动脉影
漆器这一曲明快沉凝交织的红黑二重奏,不同于青铜器的博大严肃,真正把艺术写进了楚地人的生活:居家生活里的盒、盘、奁、梳;用于起居的几、案、卧床、枕;供宴饮的壶杯碗筷、琴瑟笙箫;乃至文具盒、毛笔、削刀鞘等文书工具……楚国人,什么都能拿来做成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