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玩乐全球

各国游客音量大赛,中国人还是输了

2020-03-19

  天生对亚洲人脸盲的国外人民,对亚洲群体倒是一点也不盲。中国游客的一系列“常规操作”,他们都能谙熟于心——

  “喜欢购物的不一定是中国人,爱用各类产品拍照的百分之五十是中国人,而喜欢购物拍照的同时,又爱大声嚷嚷的,十有八九是中国游客了。”

  △中国式拍照姿势?/unsplash

  确实,不仅是外国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经常觉得我们的嗓门实在是太大了。

  别以为老艺术家不知道,和家中长辈一起出行的小年轻们,有时看到长辈在人群中的“山歌对唱”,或者旅游景区里的“过度兴奋”,都恨不得假装自己只是个默默看风景的路人。

  因此,国外人民对中国游客可谓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他们享受着中国人带来的经济恩惠。另一方面,他们又厌恶中国人带来的嘈杂喧闹的环境。

  然而,中国人的音量真的很大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爱搞事情的日媒就用噪音检测仪对各国游客的噪音级别进行了测定。

  他们对只有日本人用餐的餐馆进行测试,结果为60~70分贝。而对中国人较多的餐馆进行测试,结果则为70~80分贝左右,并没有感觉到所谓的“很吵”。

  反而是一直自诩安静的白人团体,他们因为经常发出奇怪过分的笑声,音量竟然达到了120分贝。而平日彬彬有礼的韩国人,聚餐时也没少遭到投诉过度吵闹。

  看来,是时候给中国游客音量大这个“罪名”平反了。爱制造噪音这锅,中国人不背。

  因为“嗓门大”被人讨厌的,可不止中国人_老艺术家认为,“音量大”这个桂冠,还真不该让中国人来领。

  除了一些实际数据显示,中国游客聚集的地方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吵闹之外,相信很多旅行达人在主观感受上,都会觉得某些国家的游客音量其实更甚。

  网友提名的,韩国游客得占一鳌头。

  在平日,韩国人都是一副柔声细气、安静文雅、彬彬有礼的样子。然而在下班之后的聚餐,或是在三五成群的韩国人当中,就不复平日光景了。

  对于聚集在一起的韩国人来说,安静?不存在的!

  周游列国的老艺术家表示,自己在各大旅游点能凭借听觉本能分辨的,十有八九是韩国旅行团。

  撇开着装和外貌不谈,叽叽喳喳的思密达中频繁又剧烈的爆破音,总是能让他们做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奇效。

  假如你在饭店或是酒馆遇到聚餐的韩国人,那么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耳膜。或许是平时生活太过压抑,再加上韩国传统的聚餐文化,韩国人聚餐大多数会喝酒。

  而喝酒上头之后的韩国人,十有八九会吵到你脑瓜子不得安宁。那些兴奋的爆破音也会成倍数增加。

  另外,很多看过韩剧韩综的人都知道,韩国人吃饭非常喜欢发出吧唧声。

  他们自己习惯了就好,但从其他大部分国家的人的感受来看,以上两者都非常糟心。

  或许都会向老艺术家投来疑问,我感觉韩国人说话并不大声呀。确实,从语言本身来看,韩语并没有音调,因此正常语调说话时,并没有很强的吵闹感。

  然而,当韩国人想要加重语气或者强调某一东西时,就经常会拉长或者加重话语中的爆破音,达到了增强音量的效果。

  也难怪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游客,见到韩国游客都敬而远之了。

  而提到吵闹,不能被遗漏的还有被评为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游客——美国人。

  他们被称为“最不受欢迎”的原因很多,但喜欢开派对,以及戏剧化的语气语调,肯定是被很多人吐槽的原因之一。

  老艺术家还在念大学时,宿舍旁边就是一栋留学生宿舍,其中又以美国学生居多。说他们夜夜笙歌倒不至于,但每到周末或考完试的空档,派对肯定就免不了。一旦开派对,必定就是要通宵嗨皮蹦迪的节奏。

  不止如此,他们还乐于将音乐大声外放,然后跑到露天阳台上大声聊天。这简直是当时需要早起上课同学们共同的噩梦。

  如果你以为,三五成群的美国人才能制造噪音,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人自带的drama音调,还有时不时弹出来的奇怪笑声,戏精附体一般的说话方式会神奇到让你我的听觉细胞怀疑人生。

  用来自西海岸的加州女孩打比方,她们话不能好好说,偏偏要掐着嗓子眼像演电视剧一样的腔调说话,配合浮夸表情高声尖叫“OMG”。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肥皂剧。

  再加上,美国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大熔炉。民族多,语言、口音自然也非常复杂。为了能在谈话中加强双方的理解,说话声音大,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老艺术家后来在国外念书时,班上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虽然大家的英语听力基本都没啥问题,但老师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理解,还是经常会加大音量,慢速将一个知识点多强调几次。

  音量大,确实能让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

  中国人说话大声,真的是素质问题吗?

  老艺术家一直认为,与其说中国人讲话大声是素质问题,不如说是文化习惯。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声音嘹亮、声如洪钟是得到褒扬的,而说话声音小,会被批评为声如蚊蝇、窃窃私语。

  这是因为,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都是在地域广阔、交谈距离大、人口密度低的农村里繁衍生息,为了节省谈话成本,不得不向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开外的同伴吼一嗓子,嗓门大就成了一种祖传习惯。

  △最近很火的农村防疫大喇叭其实也源于这种“大嗓门”文化

  然而,近几十年来,许多人都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新一代城镇化生活与以往老一辈乡村生活印记产生了正面碰撞,“音量大”也就变成了扰民、喧哗。

  但中国人喜欢热闹、聚集的文化习惯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生活的大小方面。去餐馆吃饭,大家都喜欢呼朋唤友、推杯交盏。

  相比起西餐厅中静得只能听到刀叉碰撞碗碟的声音,中国餐馆里人声鼎沸,吵闹却充满活力。

  再加上, 我们说的中国话,其实本来就是一门自带音量的语言。

  汉语是表意文字,相比起英语等表音文字,在交流中较容易受到干扰,因而需要提高音量以方便接受者识别信息。

  再加上中国的口音、方言数不胜数,因此就更需要更高的音量才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

  比方说,假如你与一群分别来自广东、北京、新疆和浙江的同学在一起聊天,你的音量很难不大起来,不然的话对方很可能朝你回吼一句:“什么?!我听不清!你讲大声点!”

  大声说话,不能以种族论英雄

  中国游客走出国门的这些年来,“嗓门大”没少被国内外批评抨击。

  但是,老艺术家认为,我们在讨论“音量大”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带着偏见认定某一国家的游客就是很吵,也不要乱扣一顶“没素质”的帽子到说话声音大的人身上。

  毕竟,音量大的原因非常复杂。它与语言、习惯有关,更与传统、文化有关。

  出门旅游本身,就是一场文化习惯之间的碰撞,也是很多人不知所措、好奇心爆棚到无法控制的时候。

  换个角度想一下,假如你突然看到自己几十年来从未看到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也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同伴激情讨论,不自觉便加大了音量。

  而很多中国游客,也因为习惯了国内的热闹,在一些国外的公园、餐厅等公共场所,也就显得比其他人更嘈杂,令不了解这些习惯的人感到不适。

  但正如英国旅游业者协会发言人托马斯所表示,只有和中国人打交道久了,欧洲人才会明白,有时候不是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问题,而是彼此的文化习惯不一样 大声说话只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而已。

  中国人“嗓门大”其实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行为。一棍子打死中国游客,批评他们全都“素质差”,实在是有失偏颇。

  老艺术家认为,我们真的要去批评的,是不尊重当地文化,在需要安静的场合里却大声说话、制造噪声,以致冒犯到其他人的现象。

  譬如在有着明确安静标语的博物馆、学校、西餐厅、车厢等地仍然高声喧哗;或者在其他人提出投诉之后仍然我行我素吵吵嚷嚷;又或者因为自己的声音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甚至应该加以抵制的。

  但很多时候,很多游客,尤其是老一辈的大爷大妈们,尽管他们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大嗓门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但却是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不知道在哪里才能随心所欲地敞开嗓子,往往潜意识里就增大了音量。

  而这也是很多旅游景区所头疼的事。为了解决游客噪音问题,不少景区也纷纷使出奇招。

  比如,很多景区都会竖出显眼有趣的标识牌,提醒游客尽量轻声说话。

  还有不少景区,脑洞大开地将喷泉改为“喊泉”,让游客能够在特定地点“大声说话”的同时释放压力。

  老艺术家认为,“大声说话”这件事本身,是没有明确的道理观的。有的人喜欢声音够洪亮,显得人有精气神。也有的人喜欢语调柔和、平心静气。两者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问题是,在我们外出旅游时,大嗓门比轻声细语更容易影响、冒犯到别人。所以,我们是不是能视乎场合压抑一下“天性”,尽量为所有人都营造一个舒适的旅行环境呢?

  在这一点上,中国游客做得越来越好了。


分享到

疫情致机票大减价,封城前还有人在作死游欧洲?
澳洲,美国,泰国,全球疫情下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点击查看更多

马耳他恢复国际旅行 多项奖励措施助推复苏步伐
法国卢浮宫重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