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科创”招牌关键在市场
2019-04-02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题:擦亮“科创”招牌关键在市场
新华社记者刘慧
近期,28家科创板申报企业陆续拿到“准考证”,市场关于企业资质的讨论也多了起来,甚至担心未来科创板企业“科创”成色不足。实际上,“科创”成色足不足关键在市场,市场化筛选机制是科创板成功的保障。
仔细分析,这些“尝鲜”申请的企业,细分行业各有不同,资产、营收、估值等表现不一。而先前,在科创板尚未开启申报时,市场上曾流传着诸多热门企业名单。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很多当时“榜上有名”的企业并未如期出现在目前的申报企业中。
一边是曾经猜测,一边是实际情况,这让市场各方清晰地看到科创板申报企业没有设定好的“剧本”。与此同时,到底什么样的企业符合科创板定位、够资格登陆的讨论持续进行。
事实上,受理环节仅对企业申请文件齐备性、中介机构资质等进行核对,相当于申报企业获得了“准考证”,可以进入考场考试,并不表示一定能够考试通过或获得好成绩,科创板的“主考官”应该是市场。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关键在于市场化。获得“准考证”的企业是否符合科创属性、是否符合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在财务上是否有瑕疵等实质性问题,首先要通过交易所的审核问询。而最终企业能否在科创板真正“安家落户”,关键看市场各方博弈。如果能真正激发市场力量,一些企业即使登陆了科创板,若自身出现发展问题或不再适应科创板定位,市场也会将其淘汰出局。
随着科创板改革的逐步推进,从审核、发行、监管、交易再到退市,改革的诸多环节将从设计方案走向市场实践,需要在探索中不断磨合校正。眼下,相较于申报名单的争论,如何更好形成市场化机制的探索和讨论更为重要。
对于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改革来说,迎来申报企业仅仅意味着改革落地迈出了第一步。未来路上,尊重市场规律、真正激发市场自身活力,是应该始终坚定的方向。
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市场各方应该着眼长远,理性客观看待每一步改革,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参与科创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擦亮“科创”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