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一座城
2017-08-22
吃货天堂、美食集中营...这些远远不足以囊括槟城这座城市!
目录- 壁画
- 铁圈画
- 姓氏桥
- 峇峇娘惹
- 光大大厦
- 寺与庙
两年前,一位立陶宛籍艺术家尔纳斯(Ernest Zacharevic)走进槟城的百年老街,把槟城人的生活拍下,再用自己的巧手,在古迹区画出生动的壁画。
壁画主题为“乔治市镜像计划”,全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部分还与实物相结合,营造出3D效果,栩栩如生。
这些壁画因为岁月的沉淀,日渐斑驳剥落的墙壁,更添古城的怀旧。
老街的每一个街角,都透露出岁月的记忆。行走其间产生的时空错觉仿佛让自己回到了过去。
这个墙画就非常有意思:旁边还有一幅是尔纳斯的原画。多年后,尔纳斯故地重游,发现傍边被人划上了这个画风不符的恐龙。于是他灵机一动,又画了一个小盆友拉住恐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
在壁画前自由发挥创意,摆出不同姿势,不但改变了“旅游照”的呆板,还为作品增添了笑点。
铁圈画铁圈画是槟城继壁画后另外一个特色。它们将艺术和旅游完美结合,让人走在街上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透出来的丝丝调皮。
槟城的壁画和铁塑漫画都分布在乔治市古迹区的各个角落。慢慢走慢慢看,在某个转角可能会遇到惊喜,看不全也没关系,随缘吧。
时间紧迫的话,最好有当地人带,或者在机场拿一份Marking Georgetown的地图,里面有20多幅壁画及52个铁塑漫画的图片及位置图。可以根据地图,把槟城的景点、古迹、和壁画连起来,设计一条合理的游玩线路。
以前华人来到槟城,还维持了乡土中国的概念,以姓氏为聚,所以一些比较穷的姓氏在海边拒桥而居,成了姓氏桥。
姓氏桥有些像香港的大澳渔村,是一片用木板搭建在海上的木屋区。有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姓杨桥、杂姓桥及平安桥,据说以前非本姓亲族不能踏入其中。
如今这里的住户大多是中老年人了,基本都是华人,姓氏桥的风格有些像鼓浪屿,偏文艺。往常的渔家也不再出海打渔,而是把自己的屋子开设成了民宿,《初恋红豆冰》就曾在这里取景。
不要一提到娘惹,就只想到娘惹菜啦。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
娘惹博物馆。这里本是一位华人乡绅的府邸。里面的陈设完全还原了当时家中的陈设。这些华人都是当年刘洋见过世面的人。他们学习了西方的传统,主人坐在长桌的尽头。家中家人分坐两边。因为有时候要招待英国人,所以这种布局在家中被沿用下来。
置身其中,那种微妙的感觉来自中式的装饰和西式布局的组合。毕竟厅堂的另一面,是传统的中式布局和家具,这些地方可以用来招待华人朋友。
这把情人椅让我想起了在米拉之家看到的高迪的设计。不知道这家主人是否吸取了高迪的灵感。实在精彩。
一家的祠堂标志着这家的财力。在中国南方确实还保留着很多大户人家的祠堂,但大多已经在一段时间里朴素了下来,剩下的这么原生的显富的祠堂真的很难得。
大厦有65层,是以原来的马来西亚总理的名字命名的,是槟城最高也是最现代化的地方。
在城市里拍到如此奇特的景象。这个侏罗纪体验馆就位于槟城最高建筑的立面。一个以伊斯兰为国教的国家,能正面宣传古生物史和进化论,真令人赞叹。
来这里一定要去六十楼以上看高空景致,尤其是玻璃悬窗。
光大大厦顶楼的风景:彩虹桥,底下是悬空玻璃。有人上去就走不动道儿了。
远眺槟城。鳞次栉比的华洋折衷式建筑,仿佛是福建沿海的老城一样。
印度人、马来人和华人,构成了当地独特的三元文化。
华人的观音庙,1895年重修而成的。
福建式的屋顶做法,很华丽,名叫剪瓷。
古代庙门有匾也有对联,但这种大门上的对联匾很罕见。
槟城最大的印度庙。槟城第三大族群就是印度人,这些印度人都来自南印度,是泰米尔人,所以庙宇也是泰米尔风格,就像中国庙都是福建风格一样,有移民带来的地域性。
泰国寺的对面就是缅甸寺。这两国的侨民在当地也不少,而且互相看不上,结果两个庙就针尖麦芒的怼在一起了。
椰脚街清真寺 (Kapitan Keling Mosque),始建于1801年,是槟城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清真寺。也叫甲必丹吉宁回教堂。 据说是以当时一名来自印度capitan的名字来名命的。清真寺的建筑设计堂皇壮观,古铜色的圆顶在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民族特色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