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博物馆记录小巷春秋
2020-11-13
原标题:胡同博物馆记录小巷春秋
院里山楂树结出累累硕果,院外老物新件纷纷上墙……如今,家住北京通州莲花寺社区熊家胡同33号的张美丽推开院门,眼前不再是堆满垃圾、杂物的破墙头,而是一座露天“博物馆”:12个两米见方的大橱窗里记录着小巷春秋,吸引游人驻足。随着环境整治的完成,原本简陋暗淡的小巷焕然一新,有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走进位于南大街的熊家胡同,一个个红木勾边儿的玻璃橱窗整齐地镶在青砖石墙上,老式收音机、羊拐、油灯、鞋楦儿……上百件上个世纪家庭必备的老物件,都是社区从居民家中征集来的,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贴着主人的名字。
“这个鞋楦儿有上百年历史了,听我奶奶说是她妈妈传下来的!”63岁的许桂英是胡同里的老住户了,她将这件“传家宝”捐了出来。她说,别看鞋楦儿样子不好看,却是补袜子的神器,过去生活困难,袜子破了也舍不得丢,用鞋楦儿撑起来缝补后再接着穿。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鞋楦儿也派不上用场了,但这个承载了几辈人生活记忆的“传家宝”却一直被她精心保存。
橱窗里不仅有老物件,也有不断更新的新玩意儿。“居师傅,又上新了呀!”循声走向胡同深处,居民居振桐正抱着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小楼饭店的模型来到橱窗前。在几位邻居的帮助下,他将模型放置到橱窗里展示。眼前这个木质的三层小楼古色古香,一看仿的就是上百年的古建。“通州有三宝,小楼的烧鲶鱼就是其中一宝!”路过的居民一眼认出了小楼饭店。“我很小就在这里吃早点、喝面茶,开始只能喝半碗,长大后一碗都不够吃……一晃都六十多年过去了!”居振桐和邻居们聊开了,一起回忆过往。
橱窗里居振桐的作品可不少,既有西海子公园里的亭台楼阁,也有记忆中大户人家的高梁门楣。“这些都是通州的符号,应该留下来!”从事了一辈子木匠工作的居振桐退休后便着手制作这些工艺品,不为别的,只为扮靓自己的家门口。
“抗疫系列剪纸、居民画的熊家胡同工笔画……橱窗隔三差五就会上新!”小巷管家杨富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环境提升,五户居民自愿贡献出自家庭院作为文化驿站,不定期举行剪纸、捏泥人、模型制作等活动,好作品还会作为精品在橱窗展示。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居民记忆里的故事,墙上博物馆不仅扮靓了胡同,邻里关系也变得和谐了!”从出生就在熊家胡同居住的杨富英说起胡同变化十分感慨。熊家胡同位于莲花寺社区,全长不足500米,是南大街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原来这里是一片破墙头,路面破损,雨季下水道经常堵。”几年前胡同的整治还普遍停留在“修旧如新”阶段。2018年后,中仓街道转变观念开始“修旧如故”,经过精雕细琢,街巷绿了,胡同静了,环境美了,老胡同的文化品位也逐渐提高了。
“老胡同的整治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家园建设中,记录并书写南大街风貌,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社区书记高艳辉说,社区正不断挖掘和传承胡同文化,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记者曲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