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的工匠技艺 无形的内心记忆
2019-12-16
作为技艺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黏合,文化技艺在当今世界备受重视。日前,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期间,“新时代世界文化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分论坛同时在安徽蚌埠举办,数位国内外嘉宾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一场高屋建瓴、意义深远的对话与交流。
文化学习永不止步
当下,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文化之于当今世界的发展重要性究竟有多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希望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在她看来,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某种层面上来看,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甚至超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指标,“因为文化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连接和团结”。正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并不仅仅只是关于未来的讨论,而是我们到底要创造怎样的人文环境。
在何种程度或是什么情况下,人类可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古至今,日本文化存在着诸多中国文化印记,包括汉字、孔子文化、佛教文化的传入等都对日本国民的生活、教育以及国家经济,尤其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进程中,鸠山由纪夫认为,“重要的是要互相学习,去理解不同人们、不同国家的文化”。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学习其他国家的经典文化,对于未来生活的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会把全球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现给世人。”
鸠山由纪夫认为,在文化领域,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什么冲突,正如同“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从而更好融通世界文化和文明。“我非常有信心,像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成立世界文化技艺交流中心这样进步的举措,最终能够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造福于全人类。我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文化交流中心能够发挥它们独有的重要作用。”
让艺术成为桥梁
如何让文化经典传承于鲜活的生活中,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北京美协副主席安远远谈到,作为文化经典展览展示的重要载体,美术馆要推进文化的活化利用,深化国际交流,彰显文化经典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使更多人通过进入美术馆来获得不同文化情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滋养。“美术馆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平台,因为无论从哪儿来,什么民族,信奉什么宗教,我们在美术馆里看到的就是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欣赏到的是人类文明提炼出来的精粹,这种文化成果也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提炼。”
21年前,德国著名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将所藏117幅西方现代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美术馆外国当代艺术作品馆藏,更增进了中国民众对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从“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选展”到吴为山的孔子雕像落户巴西,以及爱国人士黄建华捐赠达利雕塑作品入驻中国美术馆,安远远分享了近年来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展示与收藏。在她看来,艺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面对生活,面对传统,面对世界与他方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我们也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举办这些展览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如何通过文化来传承民族情感,通过文化来沟通国与国、民众与民众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理想。”
活态传承无处不在
“如果把‘世界文化技艺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比喻成一个凤凰的话,青少年就是它的核心,市场和互联网就是它发展的两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严介绍了该校在非遗传承发展方面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近年来,北二外面向国内外的学生开设珐琅制作的课程,帮助更多学生理解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技艺。与此同时,和北京京剧院达成合作,多语言翻译京剧的唱词、念白,在有效促进演出效果提升的同时,助推京剧经典走出去。而未来伴随5G的发展,全景沉浸式体验也将进一步打破国际文化传播在语言方面的障碍。
娴熟的演奏技巧,饱满的情感流露,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即兴演奏了一段无伴奏大提琴序曲。这段音乐其实来自此前叶小文在德国一家书店里发现的巴赫的一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叶小文看来,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活态传承,“我想文化技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技艺中最深沉、最长久的其实是心灵的记忆。”
叶小文是第二次到蚌埠,对于本次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联合中国日报社、蚌埠市人民政府、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在“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共同创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的举措,他大为赞同。他说:“我曾经把这里誉为上海的远郊区、南京的后花园、北京的梦中游、中国的乡愁园。”
“是啊,这里有形的是工匠技艺,无形的是内心记忆。”蚌埠市副市长张晓静如是回应叶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