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旅游资讯

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的潍水实践

2019-11-22

  坐落在山东省潍坊市的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10年11月批准设立,是全国第九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0年来,保护区在项目保护、生态优化、设施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以及与新时代融合接轨等方面特色显著,探索出了新时代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的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注重活态传承

  潍坊,古称“潍县”,是齐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中心区域,区内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2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76项。

  杨家埠年画已有600余年的传承历史,因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题材广泛而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一代木版年画传承人杨静说:“近几年,我们在传统年画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木版年画衍生品10余种,如年画抱枕、油纸伞、杯子等。其中,年画抱枕和年画T恤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畅销北京、甘肃、河南等多地景点,销量每年达2万多件。”

  高密的聂家庄泥塑被评为高密“四宝”之一,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聂家庄泥塑第22代传承人聂鹏告诉笔者,过去泥塑生产品种主要以泥娃娃、叫虎、叫鸡、摇猴等为主,造型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他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泥塑作品,分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12组主题,在坚守老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元素,利用色彩、造型变化和工艺创新,让泥塑这一传统文化技艺跟上时代的发展。

  昌邑市柳疃镇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近两年昌邑重点打造的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项目,就是由当地的一家丝绸企业老厂房改建而来。有老旧车间改造的阅读书房,有旧仓库改成的酒吧,还有保留了原来企业生产设备的丝绸设备博物馆。园区依托丝绸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增加文化符号,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休闲娱乐三大板块,打造了丝绸工业历史展示长廊、文化创业示范园区。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运营方负责人安迎朝表示,园区整合昌邑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制作、传习板块,将非遗文化与伴手礼相结合,让文化走向市场。创意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以工业遗产为载体,打造多个展示昌邑非遗的场所,实现活态的展示、活态的传承。

  促进文旅融合

  近年来,保护区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的保护传承模式,通过深入挖掘区内丰富的非遗资源,助力当地旅游发展。

  青州市紧抓青州农民画创作创新,结合社会需要创新表现形式,围绕农民画市场积极探索,主动与旅游市场接轨,积极组织农民画专业研发团队进行农民画衍生品研制工作,举办全市农民画衍生品创意设计大赛,鼓励推出农民画衍生品。青州农民画画院院长宋晓介绍,2016年研发的“我乐我画”礼盒、农民画茶垫、丝巾、抱枕、服饰、背包、茶礼等10多个品种30余种花色的旅游商品,引起了游客的兴趣。此外,青州农民画画院与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出寒暑期中小学研学活动、体验农民画创作活动等,得到了游客和画廊创业人员好评。

  临朐周姑戏,是产生并流传于临朐县一带民间的特色地方传统剧种。近年来,临朐县以文化馆为依托,专门成立了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人下乡入户,挖掘整理周姑戏史料,创作排演了《神秘的笑声》《珍贵礼物》等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临朐县文化馆馆长卢媛媛介绍说,文化馆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组织开展了“非遗流韵”进景区活动,走进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红叶小镇、嵩山等景区,结合景区特点开展活动,通过各类非遗项目展演、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展示展销等形式,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走进青州古城,非遗文化展演是古城一大特色,扑蝴蝶、青州挫琴、撂棒槌、西洋镜、泥塑、剪纸、变脸、抖空竹等非遗项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青州古城景区以“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方式成立了青州非遗艺术团,将具有表演性质的体育竞技、民间传说、说唱、曲艺等颇具本地民间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古城古街上进行常态化表演,每天演出两场,全年演出700场次以上。非遗展演与古城古街游密切结合,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当中,同时在与外来文化的频繁碰撞中,不断吸收优秀元素,促进本区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为探寻非遗在新时代的有效保护和弘扬之道,“十笏园非遗空间”在潍坊应运而生。非遗空间致力于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与社会民众互动、与产业发展互联,助力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消费优势。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核雕、诸城古琴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和落地运行功能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入驻非遗空间。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宣传策划部经理张新星说:“我们在入驻‘十笏园非遗空间’的10项代表性非遗项目中实施‘潍水非遗合伙人计划’,用政策扶持、专业运营等方式提升非遗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2019年国庆期间举办的十笏园嘉年华活动,共有100多名非遗传人、民间艺人参与其中,将非遗与美食、民俗、曲艺、摄影等相结合,形式多样,每天吸引数万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打响非遗品牌

  10年来,保护区在法规制度建设、名录体系建设、活态传承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潍坊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青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爱娟介绍,青州市在挖掘县域非遗文化元素基础上打造的县域非遗保护“一三五”框架,即成立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搭建五个平台,入选了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开创的“1234”非遗与旅游融合新模式,围绕“一村、两园、三城、四街”打造文旅结合十大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惠民工程、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了青州古城大型非遗聚集区,在聚集区建设青州非遗传习坊和30家非遗创意展示店,打造了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动、保护传承于一体的青州非遗综合性传承展示大型平台。景区联姻非遗元素,非遗与旅游相互结合,打造出青州文化旅游新名片,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打响了非遗品牌。

  近年来,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调查研究和创新实践,总结形成了保护区“1344”建设模式,即制定一个建设路线图(总体规划),树立三个建设理念,搭建四个保护平台,实施四项传承工程。该模式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文化创新奖。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亦耘说:“目前,保护区通过创新非遗保护实践模式,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民众的生活与生产当中。”保护区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打造十笏园非遗空间,创建校园非遗教育品牌,开展拍、写、画潍坊景区故事等一系列活动,为加快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提供了充足和优质的文化供给。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素英表示,潍水保护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见人见物见生活”。10年来,潍坊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传承体系、丰富民众及游客的观赏内容、打造多部门联动的保护模式,如今已初步实现了保护区内的非遗生态整体塑造。未来,潍水保护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非遗+生活”的思路,力争探索更多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的可复制的经验。


分享到

苏州黎里: 以研学游促古镇差异化发展
北京海淀文化季突出“红色香山”

点击查看更多

这里的樱花胜景错过了要再等一年(组图)
春雪云海映长城 人间仙境金山岭(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