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旅游资讯

“非遗新生代”:让老工艺回归现代生活

2019-11-20

  唢呐、苏绣、年画、皮影……随着这些传统艺术样式在青年人中掀起新一轮“民俗热”,“非遗”正在重回“国潮”之列。“非遗”保护的又一个关键节点正显山露水——新一代传承人的发现、培育与发展。在“传二代”“非遗新生代”等新兴词汇背后,对“源头活水”的呼唤既意味着对“新青年”的引入,也意味着对老工艺回归现代生活“新思路”的探索。——编者

  皖南皮影戏:老手艺 新活力

  近日,笔者走访了安徽省皖南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及其“非遗二代”。在为“老手艺”输入“新活力”的过程中,两代传承人合力发展传统技艺的真实故事尤为生动地勾勒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从“兄弟班”到“父子队”

  “在制作皮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帽子、腰带、靴子,这些配饰和咱们唱戏戴帽子、画脸谱一样,一点都错不得。”在宣城市宣州区沈村的一户人家里,乐传亮正在父亲乐平顺的指点下制作皮影。一套用小牛皮制成的皮影能够使用很多年,不过,随着乐传亮回家几年来的创新,皮影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老皮影也显得有些不够用。

  家住沈村镇太阳村的乐平顺、乐平富兄弟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学习皮影戏,从看老艺人表演开始,学习戏帽子,学习唱词,学习别人玩皮影的技巧,两人很快就成了戏班子里挑大梁的演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大批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皮影戏的演出大不如前,剧团纷纷解散,演员们也纷纷改行。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兄弟俩也出去打过工,但是皮影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直舍不得丢,出去打工那几年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就在家里演。皖南皮影戏传承到现在,也只有我们还在坚持原汁原味的演出。”乐平顺告诉笔者,现在传统文化也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每年皮影戏的演出数量也达到了100多场,但是仍然存在着年轻人看不懂戏、听不懂唱词的问题,兄弟俩也考虑过通过提词器、打印唱词等方式让年轻人接受,但收效甚微。

  从“老故事”到“新剧本”

  2017年,考虑到皮影戏的传承,乐平顺让儿子乐传亮回家学习皮影戏。乐传亮儿时就在父亲的皮影戏剧团里跟着看、跟着学,回家后上手很快。无论是“封神榜”还是“七剑十三侠”,乐传亮都唱得有板有眼,皮影戏的三根棍子也玩得虎虎生风。

  对于皮影戏的传承发展,乐传亮和父亲有着不一样的思路。回来之后,乐传亮对皮影戏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除了将以前的老剧本原汁原味地进行整理以外,他还根据演出中调研的结果,将《西游记》中的哪吒闹海、火焰山以及猴子捞月等传统故事改编成了适合皮影戏表演的新剧本。不仅如此,乐传亮还对小猪佩奇等流行动画IP进行了二次创作,新节目也受到了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在表演内容之外,乐传亮一方面返回皮影的原点,研究工艺皮影的制作;另一面则开始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尝试与景区、商场进行合作演出。

  谈到种种革新与拓展的目标,乐传亮说:“就是希望皮影戏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又能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喜爱。”

  湖南隆回:“新青年”重绘“老年画”

  春节尚远,90后的滩头年画传承人钟星琳却闲不下来——陆续推出的年画主题文创产品销售一空,前来工坊体验年画研学的游人也络绎不绝。如果说文创产品重新将年画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主题研学则为更多人打开了通往滩头年画流传脉络的新鲜通路。突破“春节”的时间限制之后,老年画正焕发出新光彩。

  童年 年味 乡愁

  滩头木版年画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选料、造纸、刷底、刻版再到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滩头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做出来的年画不仅经年不遭虫蛀,遇水亦不褪色,

  出生在隆回县滩头年画世家的钟星琳,自小就在年画的世界里长大——她的祖父钟海仙、祖母高腊梅与父亲钟建桐都是滩头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经过二十多年的耳濡目染,钟星琳早已对绘制年画的各个环节了然于胸。

  不过,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对农耕文化传统的持续冲击,滩头木版年画越发步履维艰。与年画市场的快速萎缩相伴随,年画品种急剧减少,从业艺人纷纷改行,老辈名家相继逝去,原有技艺多已荒废。

  2008至2014年间,钟海仙、高腊梅两位传承人相继去世。眼见年画传承正一步步陷入困境,从小便在祖父母身边学习年画制作的钟星琳渐渐醒悟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与责任。于是,2017年,钟星琳辞去原本的媒体工作,在社会各界的见证下向父亲钟建桐行了拜师之礼,正式投身于滩头年画的传承事业。

  “长辈们用毕生心力保护下来的技艺,不想让它到自己这一辈就这样消失了。”钟星琳说,在儿时记忆里,做年画、贴年画都是不可或缺的美好回忆,“希望能守住年画,留住这一份年味。”

  让古老年画“活”起来

  “父亲那一辈的手艺人,用匠心来坚守。而我们新生代的传承人,在学习手艺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对于滩头年画的传承发展,钟星琳有着自己的想法,“只有真正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年画才有生存的土壤。”

  为了用更加专业的知识来传承年画,钟星琳苦练年画制作技艺,同时也积极学习营销知识,培养市场眼光。2017年,在钟星琳的推动下,滩头高腊梅年画传习所在长沙雨花区非遗馆设立,向更多人展示这门古老的技艺。

  在钟星琳的努力下,新滩头年画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滩头年画的研学课程被列为学生课外实践项目,定期有游客、学生前来研学。仅2018年一年,传习所就已接待上万人,年画文创产品销售额过百万元。

  打破单一的“年画”功能,钟星琳让滩头年画真正“活”了起来。

  贵州赤水竹编:传承人推陈出新

  身着苗族服装,手持竹编杯套,一位年轻姑娘从容自信地向人们介绍着赤水竹编文化的来龙去脉。她是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也是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更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贵州团里最年轻的代表——她就是“90后”工艺美术大师杨昌芹。

  初入赤水 竹乡学技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父亲早逝。15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了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打了一年工,我决定用存下来的钱回县城读职校,学习一技之长。”正是这次重返校园的决定,让杨昌芹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主修幼师专业的杨昌芹每年都稳居全校第一。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资助下到赤水学习竹编,受到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的指导。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竹编工艺需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杨昌芹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锯竹学起。

  尽管困难重重,杨昌芹却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牢记着爷爷教导她的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今的杨昌芹已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她手上的疤痕也成了那段辛勤时光的真实见证。

  重返赤水 由技而艺

  在职校学期结束后,杨昌芹放弃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机会,重返赤水,继续拜在陈文兰门下。与公办幼儿园的“待遇”相比,从事竹编行业的第一个月,杨昌芹到手的收入仅有380元。“亲戚们还开家庭会议来劝阻我”,杨昌芹笑着说,“都说竹编这个‘冷门’行业没啥奔头,女孩子家还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家人的担忧并没有动摇杨昌芹的心意:“也许未来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造性地将平面竹编发展为立体竹编,设计了“竹编茶壶”等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工艺产品。2015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昌芹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行业中去,让老技艺不断推陈出新!”


分享到

大兴安岭呼玛县凭借文旅武侠IP文化活动获奖
湖南长沙县举办农村创客大赛

点击查看更多

这里的樱花胜景错过了要再等一年(组图)
春雪云海映长城 人间仙境金山岭(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