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旅游资讯

乡村非遗产品要“吆喝”

2019-09-05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成效明显。在广大乡村,很多非遗传承人变成了致富带头人,通过向乡亲们教授技艺,开拓项目产品的市场,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创造了就业机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过,虽然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推动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但其潜力目前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在研发与营销环节,一些乡村非遗项目仍存在短板,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以山东沂蒙山区一位非遗传承人为例。他传承保护的是在当地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柳编技艺。以前,沂蒙山区家家户户都会运用柳编技艺编织一些生活日用品,如簸箩、针线盒、衣柜等。近几年,这位传承人吸纳了数十位村民在他的加工厂做柳编产品,主要通过展会或电商平台销售。如今困扰他的最大问题是,柳编产品的知名度目前还是太小,加之缺少产品开发人才,导致他无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可以说,这位柳编技艺传承人面临的困境非常具有普遍性。这些非遗传承人带领村民制作出来的产品在质量等方面没有问题,接触到产品的人们也多会给好评,但相对于整个消费者市场而言,仍然有很多人接触不到这些产品。市场潜力说起来很大,但实际上缺少产品与消费者的对接平台。另外,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传统的非遗产品也亟须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研发与营销上存在的问题,与非遗传承人自身的眼界、能力有关,也与行业整体环境有关,若想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联动,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给予政策保障和其他扶持,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

  笔者认为,就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来说,目前各地大多集中力量培养人才技能,对研发与营销的关注度不高,需要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应建立联络机制,以实现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邀请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入非遗项目研发;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传承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意识,让思维“从村里跳出来”。

  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践行为传承人服务的理念,与高校等机构主动对接交流,合力培养熟悉非遗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营销平台不能仅限于展会等,要结合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征求传承人的意见,在当地建立非遗展销洽谈的“常设展位”,将非遗产品打造成常态性的地方文化品牌。(苏锐)


分享到

西樵山推出红色主题系列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点击查看更多

这里的樱花胜景错过了要再等一年(组图)
春雪云海映长城 人间仙境金山岭(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