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的旅游观光要适度
2019-03-10
近来一些自然风景区相继关闭接待游客,比如被称为“天神后花园”的青海年保玉则景区正式关闭、青海湖鸟岛停止接待游客、西藏珠穆朗玛峰保护区绒布寺以上的核心区也被禁止游客进入。这些景区都是位于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需要重点保护。在短短几年中,它们经历了快速发展,产生问题和被迫关停的“三步走”,无论对于环境和观光游客来说,损失都是很大的。对环境而言,短短十多年,保护区里垃圾大量增加,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游客来说,在这些景区开发前,有机会进入这里观光,尽管那个时候条件可能比较艰苦,但是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致,现在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从投资的角度看,不管是商业投资抑或是国家投资,在旅游被叫停以后,投资都可能会有损失。
停止大规模的游客进入这些地区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不仅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在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大量人群的进入给保护区带来难以承受的环境压力,垃圾的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人们可能意识不到的是游客本身也对环境造成影响,汽车的碾压、游人的踩踏,都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即便把所有垃圾都捡拾干净,那些生态脆弱地区也不可能承载太多人的进入。同时,大量观光游客进入以后,游客的体验度也在下降。这些地区本来是人烟稀少的地区,但是在旅游开发以后,游客大量进入,比如在旅游高峰时期,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上游客摩肩擦踵,人满为患,但是能看到珠峰的人却很少,夏季的云雾经常将珠峰隐藏起来,许多游客千里迢迢赶赴珠峰,花了很多钱,但是并不能看到世界第一高峰,只是看到拥挤的人群和汽车。
所以,这些地区的旅游尽管停止了,但是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首先,保护区的旅游观光要适度发展。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方也希望经济能够快速发展,而旅游观光业作为“无烟工业”,往往成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首选。保护区的自然风光无疑最有吸引力,它们也经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标志。无论是世界第一高峰还是天神后花园,都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它们被作为宣传的标志性景观,通过媒体的推介,其影响迅速扩大,大量游客因为要看到这些稀有的景观而去这些地区旅游。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旅游业积极的一面,比如增加收入,与采伐、加工和种植业相比,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较少。适度的旅游观光对当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旅游业发展就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会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自然风光优美的地区从来不乏游客,少量的游客并没有对环境产生很大压力,但是问题在于市场化运作以后,旅游比保护受到更多重视,旅游经济甚至替代了当地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区的观光旅游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的基础上,而不能让旅游压倒一切。
其次,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基础设施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环境保护,但是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交通、住宿和餐饮是旅游的前提,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食宿设施,也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不仅为大规模旅游提供了便利,事实上,许多基础设施本身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沥青公路对冻土层可能有影响。因此在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适度。
第三,要防止大规模旅游对当地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许多保护区都在边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这些文化风俗是适应当地的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凝聚了当地人的生存智慧,但是过度发展的旅游会损害当地的文化,比如旅游产业侵占了原本的农业或畜牧业生产,放弃农业和畜牧业的农民转而从事旅游服务业;大量外来的旅游经营者将大量商业元素移植到这些景区,改变了当地的文化构成。
保护区并非不可以开展适度的观光旅游,简单地禁止所有游客的进入并非持久之计。当然停止大众旅游也不意味着就要开展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高端旅游,保护区的观光旅行应该是建立在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础上的,更多地开展以自然观察、自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学习,融教育与观光为一体。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漫画/陈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