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旅游资讯

《鏖战》:弘扬淮海战役精神 传承徐州红色文化

2019-02-19

  中国网2月19日讯 长篇小说《鏖战》由著名作家、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新科教授创作,是一部献礼淮海战役七十周年的文学佳作。全文共50章,约50万字。在2019年1月4日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举办的新书首发式上,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其谱,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朔,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徐放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吕岩、淮塔管理局局长蒋越锋、徐州电视台台长李爱彬、徐州市文联主席王雪春等参加了新书首发式,纷纷对本书做出了高度评价。

  张新科,现为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留德博士,二级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著名作家。兼任徐州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委员会副主任、江苏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在《当代》《十月》《钟山》《中国作家》《长江文艺》等文学刊物发表小说两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鲽鱼计划》《天长夜短》《信人》等。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等选登,获评首届“海外文摘”长篇小说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广播剧、话剧和戏曲。张新科是江苏省唯一囊括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省教学成果奖、省紫金山文学奖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者。

  张新科笔耕不辍,佳作频出,他近期又公开出版发行了一部全景再现淮海战役的长篇小说《鏖战》,作为一部以文学的形式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七十周年、阐释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的精品力作,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这里,我们将张新科教授创作《鏖战》的心路历程,以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蒋越锋局长、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教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张在健社长等对作品的评论感悟展现给大家,让各位近距离感受那个时代恢宏壮烈、大气磅礴、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一部全景描写伟大淮海战役的厚重之作

  古有九里山古战场,今有淮海战役新遗迹。谈到《鏖战》的创作初衷,张新科说,对于淮海战役的“好奇”和关注其实早在自己孩童时期就已经萌发,因为自己的母亲张兰芳女士就是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妇女干部,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支前运动,也是小说《鏖战》中的原型人物之一。张新科教授凭着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伟大信仰力量,凭着对历史、对英雄的敬畏,以及作家之于地方精神弘扬、文化传承的担当,早在八年前,他就决定从全新的视角创作一部反映淮海战役及其宝贵精神的长篇小说。近年来,虽然公务繁忙、学术加身,但他放弃几乎所有的节假日,竭尽全力挤出时间调研、创作。他深入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珍贵档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故事发生地,实地采访、深度调研;作品创作也得到徐州市委市政府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入江苏省委2017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项目。在充实的准备之后,他缜密构思、倾情创作,呕心沥血终成50万字国内首部再现淮海战役全景的长篇小说——《鏖战》。

  《鏖战》按照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进展铺陈书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要地点都与历史事实相符。从正面战场到隐蔽战线,从指挥人员到支前群众,从民族大义到真情真爱,全都浓缩到这部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全方位梳理、提炼浩瀚繁杂的淮海战役的历史节点,客观、艺术地再现淮海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通过读淮海战役,了解中国革命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历史必然。

  读过其作品的一些文学大家和评论家这样评价小说:全书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场面宏大壮阔,细节见微知著,史诗性、传奇性、纪实性、思辨性兼具,力度与热度浑融,堪称一部全景化描写淮海战役的里程碑式长篇力作。作品激荡着人间正气,昭示着历史必然,以长虹经天的雄伟,雪拥蓝关的壮丽,铜琶铁板的奔放,雷霆震击的气势,充分还原了大时代的惊涛骇浪,生成沦肌浃髓般的阅读冲击。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局长蒋越锋说,《鏖战》是作者张新科历经多年调研、两年创作而成,是一部苦心耕耘而出的大作。调研和创作过程中,张新科遍访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小李家、菜洼、张菜园、窑湾、新安、濉溪、东海、连云港、蚌埠、驻马店等淮海战役战场、指挥所和纪念馆,访谈了大批淮海战役参战人员、幸存者和研究人员,《鏖战》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淮海战役精神的弘扬。

  一位研究战争文学的青年学者读完《鏖战》后,彻夜难眠,他激动地给作者张新科发来感言:《鏖战》在大视角多维度新思路中崭新呈现淮海战役的宏伟篇章。一是把“战争”写成“历史”。虽立足波澜壮阔的交战,但没有沉浸于刀光和流血,在描述枪林弹雨战争场面的同时,着力铺陈了引发战争的背景和前提,揭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和关键,由“战”之基,构建战前、战中和战后之“史”。二是把“熟悉”写成“陌生”。把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合二为一,让读者深深体会到这场战役的深邃和无垠,深深体会到自己对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大围歼战所了解的仅仅是捡一漏万。三是把“点”写成“体”。大家对淮海战役的认识,绝大多数人都定格于二个多月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场恶战这个“点”。小说从正面交战、隐藏战线和民工支前三条线把无数“点”变成了面,最后形成了“体”,大气、直观、全面、生动地呈现淮海战役的跌宕起伏。

  一部以文学形式重述“战争文化”的匠心之作

  《鏖战》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正确的历史观,以其对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的准确的把握和运用,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丰富生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在当代红色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作品的创作出版,对于弘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对于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都将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教授在《鏖战》首发仪式上点评认为:长篇小说《鏖战》是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文学方式重述“战争文化”的积极尝试。这种对于战争文化的“重述”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淮海战役的历史过程广为人知,胜负结局已无悬念,如何才能吸引阅读,引人入胜?二是对淮海战役的文学叙事如何有别于历史叙事,如何突出文学描写的审美表现力?三是在当下的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这种重述战争文化的文学书写如何与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小说作者以高超的创作智慧,生动鲜活地描写了从双方统帅部的战略博弈到三条战线(正面战线、隐蔽战线、支前战线)的斗智斗勇,特别是对此前很少披露的隐蔽战线的殊死搏斗做出了扣人心弦的细致描写,构成了对淮海战役的全方位、立体式文学呈现,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鏖战》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作为一部反映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长篇小说,虽然涉及人物众多,情节纷繁复杂,但作者始终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文学创作和构思原则,凭借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文学创作规律的高度体认和准确把握,全景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史实,将一场战役与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深深体会到文学与历史交融所形成的思想、情感艺术的冲击力,从中得到精神与信仰的浸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张在健社长认为,长篇小说《鏖战》以宏大的叙事展现了解放军60万虎贲之师以摧枯拉巧之势,全面围歼国民党徐州“剿总”80万军队的恢弘图景。小说遵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原则,按照三条线索进行创作,既真实描摹了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国共双方惨烈对垒的正面战场,再现了大历史的战争风云,又成功塑造了隐蔽战线上杨云枫、“无名氏”“孤雁”“黄蜂”等英勇机智的地下工作者的艺术形象,还生动记录了杨云林、杨全英等支前民工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形象诠释了人民战争的深邃内涵。小说将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扣人心弦的情节、类型各异的人物完美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战役完全尊重历史真实,与此同时,细节和情景设置等方面又不拘囿于历史,合理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高度统一。

  一部激励淮海儿女砥砺奋进的扛鼎之作

  《鏖战》是对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献礼,是对徐州地区、淮海大地及全国人民军民团结一心的最美赞歌。作品的问世,对于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精神,发挥徐州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激励徐州和淮海经济区广大人民群众打赢新时代思想解放的新的“淮海战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新徐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像张新科在介绍他的创作心路历程中说的那样:“淮海战役是一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矗立在徐州凤凰山,这座精神之碑鼓舞感染着一代代的徐州人,是徐州精神的“四梁八柱”。今天,我们在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淮海战役宝贵精神应当彰显更大的时代价值。我们铸造徐州梦、中国梦,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继承发扬淮海战役果敢决断的担当精神,忠诚可靠的看齐意识,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依靠群众的支前精神。

  时代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人民需要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作家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为时代为人民创作出无愧于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近年来,作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竭尽所能为徐州作家和徐州文坛服务,徐州因文学作品出版量和获奖数量逐年上升,在全省地市中一跃位居前两位,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确立为“江苏文学的第三高峰”。

  关于“徐州文化”和“徐州精神”,张新科教授认为,徐州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战争文化、非遗文化、饮食文化等熠熠生辉、闻名遐迩,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在塑造“徐州精神”“徐州文化”方面下功夫;要积极参与地方文化、“非遗”传承,为塑造“徐州精神”“徐州文化”做贡献,不断打造徐州文化品牌。让徐州本地人和来徐州工作的外地人喜欢徐州,爱上徐州。

  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张新科始终认为,“文学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新时代的作家更需要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时代呼唤我们,坚守创作的‘本’,坚持正确的文艺立场,才能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扎深创作的‘根’,聚焦人民大众,聚焦生活实践,聚焦社会主旋律,才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地反映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要升华创作的‘气’,有正气、豪气、锐气,才能为民众讲好历史、英雄、时代的故事。”

  张新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涵)


分享到

山东诸城:“画龙点睛”激活全域旅游
比乘坐A380更酷的事 是参观魔幻的飞机工厂

点击查看更多

这里的樱花胜景错过了要再等一年(组图)
春雪云海映长城 人间仙境金山岭(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