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游,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9-01-29
编者按:
全域旅游时代,适应不同需求的各种主题旅游兴起。在此背景下,康养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在中国,康养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对高质量生活的补充。各级各地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助力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规范化旅游产品。
跨入2019年,旅游经济依然高歌猛进。在高度开放与竞争的旅游业,哪一个板块是下一个蓝海,依然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日前,首届中国(上海)健康旅游论坛提出,康养旅游是亟待开发的万亿产业的“处女地”,引发业界关注。
刚需极大
论坛上,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朱宁在主持健康与旅游两大产业对话时开宗明义说:“有研究显示,2017年旅游和健康两大产业的产值加在一起,超过16万亿,康养旅游需求巨大。健康旅游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变成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必需品。”
会上,演讲嘉宾引用了一些数据,证实了包括医疗产业在内的康养产业的巨大规模。如上海门急诊服务一年达到2.7亿人次,特别是一些专科医院,收治的非上海患者占到50%以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怀琼在论坛上指出,尽管医疗旅游是康养旅游中的一个专业分支,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疗旅游目前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医疗旅游主要表现在出境游上,如去韩国美容、去日本体检、去美国治病。“医疗旅游的入境游与出境游不平衡、不配套的现状,需要推动解决。”
春秋国旅非常看重“旅游+体育”这种类型的康养旅游产品。春秋国旅副总周卫红说:“‘旅游+体育’使我们的IP产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交功能。所以春秋推出不同体育旅游产品,设了100、50、25、12.5公里的不同里程徒步。这个产品已经做了10年,使春秋坚信,边健身、边欣赏美景的康养旅游将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资源丰沛
“虽然在现代医疗旅游上我们还有点技不如人,但我国的中医药旅游有绝对优势。”张怀琼说,中医药是我国的国宝,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医药是提炼人们对自然、对疾病的认识,并运用到疾病的治疗。”张怀琼特别指出中医药的实用意义。
据介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部分国家和地区将其纳入本国的医疗、保险支付体系。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国家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第一次将传统医学(中医)纳入其中。“中医药疗法来自自然或天然物质,治疗和康复融入衣食住行。”张怀琼说。
现实中,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药浴、足浴、熏蒸、敷贴等疗法临床非常有效,对一些疾病康复、老年性疾病、慢性疲劳、减肥和美容等也很管用。此外,传统运动养生,也在民间十分流行,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健身方式,有助于关节、肌肉强壮等。
“中医医疗健康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中式生活美学的一次觉醒,关键是要讲好中医药故事。”从北京来赴会的途易中国首席运营官赵红宇说,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但中医药文化作为专业知识,很多时候还局限在小众圈内,需要“+旅游”。“旅游的传播力非常强。谁都不希望在脏器上切一刀,那么,来健康旅游吧!”赵红宇指出了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后可能产生的市场前景。
产品匮乏
虽然说我国康养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当下产品匮乏,是不少与会者的共同感受。上海新东苑投资集团总裁陈星言说,有老人给她每年50万元的预算,要求她安排康养旅游,为了找到合适产品,常常让她头痛不已。
张怀琼指出,中医药旅游要走向国际市场,重点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如名老中医的语言障碍、医疗机构和诊疗团队等还很难营造出完全适应外籍人士的医疗和生活环境等。
易居中国克尔瑞乐苇总经理胡晓莺说,资源与产品不是一回事,特别是医疗旅游产品,尤其需要人文关怀与心理学设计。如到日本做医疗体检,顾客对胃镜和肠镜检查难免有恐惧感,为此,日本医院的内窥镜检查室四周窗帘全部采用马卡龙色系,色彩经过精心设计,目的就是让被检查者缓和紧张情绪。“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医疗旅游成败的关键。”
“服务也是需要经过设计的。”桥中商务咨询公司创始人、全球服务设计联盟上海主席黄薇认为。
显然,多数与会者认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健康旅游在我国尚未真正形成。那么,国外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学习呢?
印度的瑜伽、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属于大健康范畴的产品。他们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链,从衣服到用具,从培训学校到比赛,从形象到推广,都充满了设计感。中国的功夫、太极也在世界上知晓度很高,但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更没有形成产业链。因此,与会者普遍认为,康养旅游产业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副局长程梅红认为,康养旅游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政府部门联手进行扶持,包括这次举办论坛,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商产业发展大计,进一步丰富全域旅游内涵,未来,这个产业可以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在各方努力下,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