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桥影
2019-01-14
同里古镇
新华社记者李 博摄
水乡古镇苏州同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石桥多,石桥秀。
一座三元桥,将我引进了古镇深处。斑驳的青条石,逶迤的清水河,参差的民居,散落的茶肆和小店铺,无不弥漫着江南特有的灵性和隽秀。
京杭大运河穿过小镇,周边又散布着同里湖、庞山湖、叶泽湖、南星湖和九里湖,正是“五湖环镇于外,一镇包涵之中”。有十几个圩,水道便是“镇”中的河道。圩圩相接成镇,由此镇里也因水成街,因水成巷。路由桥通,大桥连小桥,形成了同里人家“家家临河住,处处见桥影”这一特有的古朴风情。
漫步古镇,窄窄的石子路、临河的茶楼以及河埠码头,仍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形制。有人统计过,古镇里建于明清时期的民居、宅第,约占全镇建筑的1/3。除了耕乐堂、孚寄堂、浩歌堂、世德堂等私宅之外, 还有“二堂三桥”,即崇本堂、嘉荫堂和太平、吉利、长庆三桥。最著名的要数退思园了,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园主名叫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同治年间,授资政大夫,赐内阁学士,光绪三年任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管辖凤阳、颖川、六安、泗洲的两府两州。光绪十年任兰生遭弹劾落职还乡,遂建退思园,取“退而思过”之意,语出自《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退思园设计精巧,古朴庄重,庭院里有湖石花坛,种四季花卉,还建有岁寒居和坐春望月楼。书法家沈鹏题写的“荫馀堂”里挂着一副楹联:“快日晴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道出了主人清雅超脱的情趣。另外,嘉荫堂是南社诗人柳亚子之侄柳炳南之私宅,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四进三十二间,客厅上的楹联:“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让人想见书香盈室的乐趣。
古镇河多,桥自然也就多了。据说,同里原有桥梁73座,现尚存54座,人们形容“水乡同里五湖包,东西南北处处桥”。思本桥、饮马桥、乌金桥等建于各朝代的二十多座古石桥,虽年代久远,却仍保护完好,古朴秀逸。太平、吉利、长庆三座小石桥位于镇中心,跨越三条圩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被当地人视为吉祥之桥。凡镇上居民婚娶时,都要抬着新娘的花轿绕行三桥,给老人祝寿也要绕三桥,这成了当地的一种民风民俗。
我穿行在古镇上,眼前仿佛出现了家家尽枕河、户户有码头的繁忙景象。不过,现在的小镇却异常的宁静,只有一两户人家挂着待售的苏州刺绣、古玩字画等。这让人有了用心体味小镇水乡景色的心情。小河里躺着一排小木船,成了游人观光的工具。一位戴蓝头巾的船姑划着小船,给游人表演鱼鹰潜水捉鱼的节目,引得众人拍手叫好。在这里,看不到高楼建筑,有的只是水曲风清。坐进老茶楼小憩,一面临街,两面邻河,三面排窗,街景水景桥景,扑面而来。啖两三块特色茶干,品一两口甘甜茶水,唇齿留香,咀嚼有味,尽扫疲惫劳顿之态。
“扁舟卧听三更雨,一苇难航九里湖。绕榻波涛归梦短,隔林烟火远村孤。”吟咏书画家文徵明游同里的诗句,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景色,真是让我悠哉游哉,乐而忘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