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茶人”余盛良:擎起光环,立于天地之间_旅游中国_中国旅游外宣第一品牌
2019-01-03
【点睛】闽北的初冬愈凉,余盛良身着与红木古风家具极搭的浅灰色中式棉布褂子,解开了第一个盘扣露出里面的黑色衬衣。谈到“茶状元”,他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曾写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余盛良说,斗茶嘛,这一点都不夸张,赢了的人好像当了神仙一样,输了的人简直颜面无存。
闽北的初冬愈凉,余盛良身着与红木古风家具极搭的浅灰色中式棉布褂子,解开了第一个盘扣露出里面的黑色衬衣。谈到“茶状元”,他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作为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和余家第六代继承人,余盛良习茶十余载,得中“茶状元”之后,他认为自己比之前上了一个高度,如果再降下来,自己就会崩溃,会颓废。
也许,对余盛良来说,“状元”或只是一个起点,它就像黑暗中变幻不定的微弱星光,而他正不知疲倦地奋力追赶。
“茶状元”·光环之外
余盛良坦言道,一直坚守的初衷便是想保持“茶状元”的地位不变,不仅仅只停留在坚守,更要突破。为了创新升级,他开始专心研究茶叶生产的气候、土壤、肥料、制作工艺等,他说对这些要素层层把关之后才能把一泡茶做出好的品质。
2003年,余盛良的品种岩茶在第三届武夷山市“状元杯”民间斗茶赛中荣获“品种状元”称号,他也成了当届响当当的“茶状元” ,一时间远近闻名。
如今,余盛良已经从“茶状元”的角色转换为高级工程师和评茶师,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全国十佳匠心茶人、福建省首批制茶高级工程师。
提起当年得中“茶状元”的事,余盛良说,当年只希望把这款茶做好,做到极致。但得了第一名之后的日子里时有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之间想的最多的便是如何不断地把自己的茶做得更好,仿佛着了魔一般。
“比如采茶的气候,”余盛良抬头扫了一眼窗外,“晴天薄露是最好的,像今天的太阳这么大就不好。然后再研究怎么才能种出好茶,怎样选择土壤、怎么施肥,又如何加强制作工艺,把茶制香,这些都要下功夫研究透。”
武夷山涉茶产业有五千多家,被评为十佳匠心茶人实属不易。从“茶状元”一路走来,余盛良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制茶技术已小有成绩,但他说自己还不能止步于此,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升级。
武夷岩茶·留住纯正
如今,天心岩茶村的茶就是品质的保障。余盛良认为这益于优异的自然环境。除了天然有机的生长环境之外,繁茂的植被提供了茶树生长适宜的潮湿度。同时,武夷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茶树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所以武夷岩茶独具奇异之香。
武夷山景区里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茶树就像是长在天然氧吧里。景区内的九十九岩、七十二洞和三十六峰,沟壑纵横交错,形成很多小气候。不同的山坑,湿度和温度也各不相同。茂林密布,植被种类繁多,茶树的香气成为地域性的香气。就好比牛栏坑的肉桂、马头岩的肉桂、九龙坑的肉桂等等,形成的小气候不同,茶冲泡出的香型、味道也自然有异。
“现代人有点大武夷化,想把整个南平地区的茶叶都叫成岩茶,把武夷的品牌拿来共享,”余盛良表示着自己的担忧,他说,但是岩茶的原产地就是指武夷山景区里,是岩石上风化形成的土壤种植长出的茶。当然,制成岩茶除了要保证原产地之外,还需具备岩茶独特的制作技艺。作为岩茶历代传承下来的十八道工艺,目前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茶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大众才刚刚开始接受喝茶,在茶叶的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常识。”余盛良说,“等大家都具备品鉴茶的能力以后,市场上也许就不会存在利润的虚高,留不住的茶企业就会参与到其他的产业当中。管理成本和利润都比较低的企业或被重组。所以说,未来谁把管理成本压缩到最低,谁的企业就占了上风。”
余盛良望向笔者笑了笑,“也就是说,到若干年以后大家都懂喝茶了,就可以从茶的各方面品质综合估出价格,那时候品质将是试金石,不过现在还有点遥远。”
始于传承·存于经典
道观石秤砣、光绪瓷秤砣和文革茶叶罐……在一间制茶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余盛良的三件“传家宝”。“所谓的‘传家宝’并不是价值连城,但是为什么要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余盛良解释说,“因为它象征着我们茶叶世家的匠人精神,上面依附着先辈对传承人的沉甸甸的希望。不忘初心,代代相传。”
余盛良称自己是新的“茶二代”。自1982年分产到户,余盛良在父亲制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制茶水平。他说,“先辈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制茶经验,如果能够总结经验并在其基础之上创新升级的话,似乎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制茶大师’,但那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对我来说,能做好‘匠心茶人’则足以。”
“传承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等到了。”这是余盛良经常教导后辈的一句话。他认为现在是人才辈出的年代,很多传承人都已经把祖业发扬光大。除了传承人,布衣也开始研究如何把茶做精,所以大师也并不是谁都可以当的,要在上一辈的基础上学得更精、更透才行。
余盛良说,“以前的大师只会做不会说,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有个跨越。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甚至要深入研究怎么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现在的传承不仅仅指的是操作经验和研究成果,还要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激发后人做更好的茶,成为更优秀的匠心茶人。”
从远近闻名的“茶状元”到追求极致的制茶大师,与品质博弈的余盛良绝对不会躲在光环遮蔽的阴影下,他要擎起光环,磊然立于天地之间。
(策划/伍策 撰稿/单美琪 摄影/邱磊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