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大考,《新旅游法》没及格
2013-10-08
“过了一个黄金周,比平时上班还累。”这是许多在这个长假旅游归来的游客心声。又是一年国庆黄金周,虽然有《新旅游法》保驾护航,但高速公路的拥堵与各大旅游景点的人山人海和往年相比丝毫不见转变。
天安门广场上“随手扔”,在九寨沟山路上拥堵5小时,香格里拉导游威胁游客……这一切让人们再次对黄金周集中休假模式进行反思:黄金周旅游到底得了什么病?
其实,各种黄金周乱象的背后是一种政府、旅游从业者、游客的集体失衡,既有涉及休假制度、景区管理,也关乎游客文明。
景区超载不限流
据显示,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大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去年普遍上涨,全国假日办统计,长假前三天,全国纳入监测的120余个景区游客量直线上升,分别超过311万、547万和623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也从每天1.5亿元上升到3.44亿元。
10月2日,四川九寨沟景区入园人数超载,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4000余名游客滞留在山上超过5个小时,现场一度失控;西安兵马俑7天创了40万参观人数的新高;每天10万人挤进颐和园看大黄鸭,17万游客涌入故宫;西湖游客井喷首次突破百万人次,网友戏称法海都被挤到水里去了。
景区人山人海,给游客带来的旅游体验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知道人数要超载了,为什么景区还在卖票?在新旅游法中明确规定,黄金周等节假日,景区应该限流,但事实上热门景区人数每年都在递增。
景区经营急功近利
联大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告诉记者,造成景区不限流的根本原因是景区不作为。以九寨沟为例,其最早加入863智慧旅游计划,运用技术手段能提前知晓游客数量。但明知道游客超量,为了门票收入仍不采取限流措施。
张凌云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景区所有权是国家,但经营权却是多种模式,有的是地方政府经营,有的承包给私人公司。利益的驱使让这些景区经营者急功近利,只想着赚快钱,不看长远发展。黄金周期间,景区一旦发现游客饱和,可采用延长开放时间、适时限流等措施,但事实上,没有景区认真解决过这个问题。
导游凶悍游客愁
旅游法实施未满一周,著名的旅游胜地云南香格里拉就被曝光一系列旅游乱象,近日有媒体报道,记者体验香格里拉一日游时,工作人员要求每人必须交费参加藏民家访自费旅游项目,甚至还进行言语威胁,将游客扔在了半路上。
被曝光后,两名涉事导游被吊销资格,涉事旅行社处以十万元罚款、停业整顿一个月,涉事执法人员被免职调离。
游客维权成本过高
在《旅游法》实施之际,依法严惩不仅昭显出新法权威,也具有警示意义。不过,也有游客表示,如果没有被曝光,游客该怎么进行维权?
“《新旅游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包括导游宰客问题。”一位知名不具的旅游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新旅游法规定不能零负团费收团,对导游要签订正规劳动合同以便管理,但实际上,尚未有执行的细则。目前旅游费用涨上去了,按照规定不能强制购物,但导游从游客身上提成的根本薪酬模式不改变,很难制止得住导游宰客。不让强制购物,导游也可能用其他手段掏游客钱包。这就像北京出租车涨价后不能根治拒载问题一样。
遇到香格里拉导游甩客,游客固然可以依据合同提出理赔,或者诉诸法律进行维权,但相比游客时间和金钱成本,这样的维权成本过高,和最后理赔数额相比,并不划算。这位专家也十分担心,新旅游法最终没有细则落地,成了一个摆设。
黄金周变一锅粥
“我今年去了杭州,没看着西湖,就是看人海。”刚刚带着一家三口从杭州回来的朱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在景区哭了一路,人多得简直要窒息了。朱先生说,暑期也带着孩子到景区去玩了,虽然人也不少,但和黄金周相比,还是少多了。
路堵、人多、心情差,大部分今年“十一”黄金周去国内景区的游客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集中出游带来的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休假制度极不合理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告诉记者,黄金周现象从根本上说明我国旅游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型阶段,尚未进入“休闲时代”。 戴斌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由偶尔转为常态,由观光转为休闲体验,但目前景区游线路设计不合理、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严重,根本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差异化的旅游需求。
“黄金周现象是休假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告诉记者,我国的假日总量在全球处于平均水平,但长假相对稀缺。春节长假要走亲访友,而适合出游的只有“十一”长假,这也是国内季节最适合旅游的时候。长假过少,导致旅游需求集中爆发,旅游需求和景区供给出现严重失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就实施了,但在现实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游客扎堆出行实是无奈之举。(傅洋)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