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快乐旅行

尼泊尔,一个眼里有光的国度,尼泊尔旅游攻略

2020-05-18

  记得曾经听到过一句对白:

  “每天没吃没喝,你为什么还如此快乐?”

  “每天不愁吃喝,你为什么如此不快乐?”

  这两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问答是我初到加德满都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对白,混乱的交通、漫天的尘土、遍地的垃圾、到处都在施工,没有一条平整的街道,人们在扔满垃圾的河里洗漱,然后河水流向庄稼,学生在路边摊吃着装在印刷物上的炒面,难民营一样的房屋以及随处可见的蓬头垢面的乞丐……

分享到:分享到:

  然而所有不美好的这一切并不会让人对这里心生厌恶,因为,与贫穷相比,更引人注意的是当地人每天都会虔诚地在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寺庙里跪拜,早上天还不亮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清脆的铃声伴随着朝拜的进行,衣衫褴褛的信徒们光着脚绕着寺庙行走,似乎从未感到过饥饿和寒冷。

分享到:

信仰的力量

  关于信仰这个词我不止一次提到,因为每一次体会都让我感到很震撼,越是淳朴的地方越能体现的透彻,比如格鲁吉亚的契约精神,比如阿联酋一天五次的唤礼,比如甘南地区的转经和磕长头。在尼泊尔这个民族特色非常浓郁的国度,信仰的力量就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是一种与这个时代非常不匹配的平静,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平静足以让他们忘掉周围环境和自身境遇,永远活在满足之中。

  可以衣不蔽体,但不能不行礼。

  可以食不果腹,但不能不起舞。

  没有假精致,只有真性情。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

关于印度教

  不了解印度教,就不可能理解尼泊尔,更不能明白宗教背后的信仰。所以这篇文章我主要从宗教人文的角度来描写我对尼泊尔的感觉,下一篇再写具体的风光。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印度教在全世界有10.5亿信徒,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在尼泊尔的2898万人口里,有86.2%的人信奉印度教。

  尼泊尔曾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以印度教立国的君主制国家。但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废除印度教为国教。但是这并没有削弱印度教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寺庙遍布街头巷尾,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太多的仪式感,可能在集市的路口,也可能在社区的中央,或者隐藏在小吃摊的背后,因为太随意所以不会被注意到。

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

  需要说明的是,印度教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宗教,它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阿米尔汗的宗教讽刺电影《我的个神啊》,片中对印度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向多神信仰开炮,把宗教涮得体无完肤。

因果报应

  不管各种宗教有什么弊端,对信仰本身,还是应该充满敬畏的。就像尼泊尔人一样,他们对信仰的虔诚使他们似乎从来都不需要思考甚至怀疑信仰本身的意义。比如印度教相信因果报应,这一点和佛教类似。因为印度教起源于哈拉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中心)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要得到解脱必须修成正果,类似于佛教说的涅槃。

  人因自身的行为,必定产生相应的影响,最终带来相应的后果,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隐性或者显性的影响就是“业”。而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成为高等或者低等动物。

  印度教和佛教都认为,业是人无法超脱生死轮回的根源。特别是佛教对此有相当详细的描述。人因作业而在六道中轮回,做善业得善报,做恶业得恶报。即使人死,业也不会因此抹消,而是直接影响到该人的来世、再来世。如果说生死、六道轮回是一个车轮,业就是维持车轮转动的动力。

  业为因,报为果。因为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尼泊尔人非常虔诚,我认为这也是能从他们眼神中看到淳朴善良的原因。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尼泊尔的治安中看出来,走在尼泊尔的街上真的不用太担心被抢劫,跟非洲完全不同,有数据为证。根据2020年世界国家犯罪率排行,从高到低的顺序尼泊尔排名92,犯罪率34.56,肯尼亚以61.66的犯罪率排名22,而排在尼泊尔前面的许多都是发达国家例如德国、挪威、新西兰。

分享到:

  单独对比尼泊尔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是因为我恰好都去过。作为非洲国家,肯尼亚是很危险的,抢劫经常发生,一般不提倡游客独自在街头行走,事实上,在街头也见不到独自闲逛的游客。而肯尼亚远比尼泊尔富裕,根据2019年全球国家GDP排名,肯尼亚以936.88亿美元排名66,而尼泊尔才排名101,279.24亿美元。

分享到:

  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但是遇到信仰,这句话就不成立了。另一件神奇的事情是虽然尼泊尔混乱的交通让人苦不堪言,但是每个司机都不着急,更不会骂街,互相还都挺谦让,而且在从不看导航的前提下穿越各种复杂的街巷总能达到目的地, 更神奇的是马路上乱糟糟的车辆从不会相撞,大家都维持着一种微妙的乱中有序的感觉,这可能也是神仙庇佑的结果吧。

三神主义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与湿婆(Shiva)。

  梵天是创造之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

  毗湿奴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之神,也称维护之神;

  湿婆是世界的破坏者,也称毁灭之神。

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

  这三大神的形象都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变化,而且都有自己的信徒。但是在印度教中,位列第一的梵天却地位最低,供奉梵天的寺庙很少见。在尼泊尔,也几乎看不到供奉梵天的寺庙。据说最有名的梵天寺庙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关于为什么创造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天在印度信徒中拥有最低的地位,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他娶了自己的女儿,有人说是因为他因冒犯了湿婆而得到了诅咒,还有人说是因为梵天的信众基础不好,如果深入研究,也许只能通读印度教经典《往事书》才能找到答案。不过,梵天在佛教中地位还是很高的,尤其在以南传佛教为主的东南亚,例如香港、澳门、台湾、泰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在尼泊尔,供奉湿婆的寺庙比较常见,例如著名的烧尸庙——帕斯帕纳提神庙,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上的玛珠庙等。

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分享到:

  湿婆之所以在印度教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也许因为它最能体现印度教诸神复杂和双面性。因为印度教本来就具有正反“二元”性,接受邪恶的存在,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创造和毁灭。而湿婆兼具着毁灭和创造的双重性格,创造也许是因为湿婆也是生殖之神,因为在它变化万千的形象中,林伽(男性生殖器)是湿婆的最基本的象征。

印度教和佛教

  说到印度教,就不得不说一下佛教,两个宗教在很多方面都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因为宗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也没有太深入的研究,所以只能根据自己浅显的理解来阐释一下。

  部分资料表示,佛教来源于印度教,是印度教的分支,也有传言说释迦摩尼是毗湿奴的十个化身之一。但是此说法并没有得到印证,而对于谁的起源更早,也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不过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就在尼泊尔的蓝毗尼,这点是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由于印度教认为佛教来源于它,佛教本身也讲究包容,所以历史上,佛教和印度教并没有像其他宗教那样有过头破血流的激烈斗争。

  两个宗教虽然很多方面都类似,但是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基本教义不同,印度教是严格的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而且相信神权。但是佛教讲求众生平等,认为神并非主宰者。

  其次,二者的轮回观点不同。正如之前所说,印度教讲因果报应,相信生死轮回,印度教认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佛教虽然也讲因果报应,但是它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

  这就涉及到二者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佛教讲究的是涅槃,是通过修行来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印度教的涅槃更多的是通过一次次轮回跨越种姓制度而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最终得到解脱。

活女神

  除了三个主神,印度教还信仰活人,也就是著名的“库玛丽女神”。“库玛丽”是活女神的意思,也是处女神的意思。印度教中的三个主神的形象虽然时男时女,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妻子也是受人敬仰的女神,所以活女神被当作是众多女神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是印度教里衍伸出来的精神信仰。

分享到:

  活女神们往往被告知不能露出任何表情,由于她们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所以任何一个表情或者是举动,都会被当地人解读出一些特殊的征兆,比如说她如果笑的话就代表着会有好运,哭的话则代表着大事不妙,动动手指说不定也会被解读成有断手之灾。

  活女神地位极高,当地人见到“活女神”都会跪拜,就连国王也不例外,历代国王在每逢九月二十六日左右的女神节都要虔诚地接受女神的祝福,否则就有可能遭遇灾难。

分享到:

  女神的挑选十分严格,一般由高层人物经过层层面试来选拔,皇家祭司也会根据星相学来分析。作为尼泊尔王国的保护神,女神的星座必须与国王相吻合。“活女神”必须出自佛祖释迦牟尼出身的释迦家族(其实这点也说明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包容),且祖辈必须生息在加德满都的两条圣河—巴格玛蒂河和威斯奴蒂河岸边,出身清白,没有任何污点,身上不能有任何伤疤,不能生过病、流过血,一颗牙齿也不缺。而且还必须同时具备32种特征,例如脖子像贝壳般发亮,身体像菩提树一样挺拔,眼睛和头发必须黑得发亮,手和脚必须修长漂亮等。

  女神只会在4-5岁的女童中挑选,进入最后角逐的女童还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考验,例如为了验证女神是否拥有超出常人的冷静和无畏,女童们会跟被宰杀羊头和水牛头共处一室,度过一夜,以证明不惧怕黑暗。

分享到:

  被挑选出来的女神会成为整个尼泊尔最受尊敬的人,地位堪比国王。她们会住在库玛丽宫,有人伺候不用自己走路,每年只有十三次和公众见面的机会。女童的家庭会得到政府的补贴足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会持续到女神十三、四岁她们第一次月经来临时,然后就会被新选出来的女神替代。然后女神就会回归正常的生活。

  成为女神要付出很高的代价,首先是没有童年,在寺庙中生活十几年,不能出门不能玩耍,而且也不能有任何表情和情绪,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来说是很残酷的;其次是她们卸任后回归正常的生活也需要很长时间,还要学习走路;最后一个相当惨痛的代价是女神几乎没有人愿意娶,所以会孤独终老,因为传说同卸任的前女神结婚会很不吉利,甚至有可能早死。

  所以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选女神的家庭越来越少了。

  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附近就有一座著名的库玛丽女神庙,一走到附近就会有业余导游来上前讲解。见到女神真面目也需要看运气,而且看到女神也不一定有好运。

婚礼和葬礼

  在尼泊尔,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是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看到婚礼和葬礼。比如在帕斯帕纳提神庙,巴格玛蒂河西岸是露天火葬场,也就是著名的烧尸台,一天24小时,都会有人把逝去的亲人送到这里来焚烧。而在东岸,我却看到了一场婚礼,热闹而祥和。

  尼泊尔人对死亡是不避讳的,这也源于印度教中生死轮回的概念,有生便有死,有创造便有毁灭,就像是他们接受湿婆的双重性格一样。

  如果看过烧尸,就能大概体会印度教对于生死的极大从容。烧尸台沿着巴格玛蒂河长达数百米,据说有钱人在上游焚烧,穷人在下游,烧尸不是免费的,大概人民币1000元左右,请火葬师也是价格不菲。烧尸前在主殿会有一个仪式,非印度教徒不能进入观看。仪式开始前由火葬师在石台上架起干柴堆,逝者的遗体被亲朋用金黄色的绸缎包裹抬到石台下的阶梯上,用河水清洗双脚,经黄色的花串妆点一番后被抬上干柴堆。

分享到:分享到:

  尸体要在死后24时内焚烧,可以看到河边许多等待焚烧的尸体,家人似乎都很平静,不断往架子上添加着绸布和菊花,嘴里念叨着什么,像是和死者在做最后的道别。

  据说焚烧必须从嘴开始点火。这个火必须要由去世的人的儿子来点。如果死者是父亲,由大儿子点火,如果是母亲,由小儿子点火。如果去世者没有儿子,会请一个人扮成儿子点火,女儿是绝对不被允许点这个火的。

  从嘴开始是因为印度教认为人的一生造了太多口孽,有损阴德,所以在去地府之前,先烧了嘴,以求饶恕罪孽。

  尸体全部烧完需要3小时左右,据说如果生前作恶较多焚烧时间会较长。烧完后人们会用河水把残余的部分冲到河里,水是黑色的,空气中弥漫着复杂的味道,黑烟缭绕,观看这种场面对于忌讳死亡的中国人来说是需要极大的承受能力的,虽然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但是写到这里我就会想到当时的场面和气味,胃里会有一种翻江倒海的感觉。

  烧尸这个习俗也源于印度教对生死轮回的信仰,印度教相信,身体组成的部分是金、木、水、火、土。生和死是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从哪里来,必然要到哪里去。当我们焚烧尸体时,燃烧的火、形成的烟、烧尸体所用的木头、最后骨灰被冲洗入河底的泥沙中,还是构成了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完成了这个轮回。

  据说选择在河边烧尸是因为他们认为巴格玛蒂河是圣河,因为它最终会流向恒河,逝者的骨灰落入巴格玛蒂河,灵魂便可获得解脱。

  P.S. 每次写到宗教的内容都很忐忑,因为深知对于这个复杂的领域自己的认知还太过浅显,也被告知不要轻易触碰这个敏感的话题以免冒犯了某种神秘的未知,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旅行者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知道存在于表象背后的答案,对于这点,宗教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大家交流指正。毕竟,世界需要很多种声音。

欢迎关注

分享到:

分享到

旅游打卡悉尼歌剧院,来悉尼歌剧院记得看一场演出哦!
第一次去伊朗该准备什么? 看看这篇伊朗旅游攻略

点击查看更多

布罗莫日出观景点主要有哪几个?如何选择?
焦特布尔好玩吗?大闹天竺取景地焦特布尔你值得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