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 协同者先
2019-02-21
新华社天津2月20日电 题:百舸争流 协同者先——从天津滨海新区看京津冀协同创新
新华社记者 邓中豪
汇集全国1/4以上著名高校、1/3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两院院士……作为科研高地,京津冀却长期面临科研、产业两张皮的窘境,大量科研成果“蛙跳”至长三角、珠三角落地。
独行快,众行远。如何促进科技、人才、产业、空间统筹协调,使区域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天津滨海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天时
春节刚过,董颖早早回到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旗下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公司里,为新一年的工作做准备。董颖是紫光云公司的运维监控中心总监,自去年8月正式落户滨海新区以来,他所在的公司已快速聚集近700名科技型人才。
云产业是紫光集团“芯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天津,公司的产业版图快速扩张。事实上,以紫光为代表的北京科技企业,正纷纷在滨海新区布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生物识别技术愈发重要。”中科虹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侯广琦介绍,公司作为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孵化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以来,在远距离虹膜识别融合人脸识别方面,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无摩擦、低噪音、高转速,通过磁悬浮与轴承的结合,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另辟蹊径,一举打开国内外市场。“公司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公司董事长洪申平告诉记者,依靠天津滨海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公司在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快速实现产业化,产品已打开国际市场。
“过去北京有很多好技术,但最近的天津和河北反倒承接不了,频频出现‘凤凰东南飞’。”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教授周立群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了“天时”,技术就近落地成为大势所趋。
地利
在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们正努力研发新型工控安全产品。“天津更接近公司用户,方便改进产品。”员工王方立告诉记者。
这家来自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力图在天津打造研发、技术服务和生产中心。而吸引其在此落户的,无疑是当地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正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落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免除了外地员工的后顾之忧。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2016年底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在此落地。”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介绍,自科技园挂牌以来,已注册企业941家,注册资本金104.3亿元,来自北京企业240余家。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只是滨海新区“筑巢引凤”的一个缩影。在积极承接企业转移的同时,滨海新区还积极承接北京优质科研资源,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据介绍,滨海新区主动加强与北京院校创新资源的对接,中国核工业大学、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清华电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校,纷纷落户滨海新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沛动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滴滴、京东、奇虎360、今日头条等企业纷纷落子滨海新区,百度创新中心等众创空间成为打造双创升级的重要载体。
人和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真正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营商环境的提升。
在天津港保税区内,仅联想集团就有54家公司在此落户。联想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何瑛介绍,保税区不仅在政策咨询、证照办理、资质申请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还在白领公寓、员工食堂、班车、骨干员工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了联想集团最大的支持。联想集团已将天津港保税区作为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大本营。
“得知我们公司因研发投入大,流动资金出现困难,高新区工委、管委会领导一连来了好几趟。”天津华翼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谷增伟回忆说。
据了解,为助力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天津滨海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积极协调,2018年,天津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已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正式落户。
与此同时,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充分发挥租赁业发达的优势,帮助包括集成电路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有力促进了京津冀相关企业的科研创新。
不仅如此,天津滨海新区旗下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还在北京设立了服务中心。既为有意向落户的企业“靠前服务”,提供政策信息和解读,也为已在生态城注册的企业提供工商事务、财政兑现、政策申报、人才落户等材料的准备服务。
“由北京搬迁到天津滨海新区后,公司得到地方政府在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说,作为受益于京津冀协同的科技企业,公司将通过技术进步,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