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塞上江南一边大漠无垠的宁夏 为何如此别致?
2018-10-25
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令:西夏时外逃的避难者归还本籍,并设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组织屯田。
▲ 中卫腾格里沙漠,沙的质感和纹理,配着白色的小屋,仿佛能把时光拉长,说不出的闲适得宜。摄影/刘波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2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回回军”,两年后,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如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相当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
▲ 清真寺内的华丽与繁复足以让每个来人惊叹。摄影/王寰此后几百年间,回族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其中约有1/5聚居宁夏。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宁夏可容天下人
明朝初年(1372),为避元蒙残军的袭扰,明政府将宁夏境内的全部居民迁往陕西关中,后又迁回原地,并“徙五方之人实之”,其中包括大批江南人。
▲ 羊倌贾明仓,皮肤黝黑,阳光下如同一尊铜雕。摄影/邬志斌江左之风来到塞上。当然,这并非宁夏第一次对江南人敞开怀抱,早在北周,便有两万江南民户被迁往此处。而在此之前,大规模迁入宁夏的多为北方游牧民族。
▲ 羊倌和成群的羊,在农牧相争的宁夏并不少见。摄影/邬志斌残元势力的侵扰,让大明王朝修筑了东起辽东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的万里长城。自古便为农牧相争之地的宁夏,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抗击蒙军南下的主战场。驻军官兵中的上级军官多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下级军士则多操着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口音。
▲ 与移民一起来的,是建筑与丧葬文化。摄影/邬志斌直到清王朝与蒙古贵族确立稳定的联盟关系,银川平原的大规模军垦、移民史才告一段落。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成立之前,为发展宁夏,国家动员解放军就地转业、复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抽调大批干部、职工来到此处。
▲ 成群的羊,荒凉的牧场,是宁夏的另一幅面孔。摄影/邬志斌一半江南,一半漠北以另一种形式绽放在宁夏大地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位于银川老城区西南角的“上海新村”是上海移民的聚居群落。旗袍店、杭帮菜、乡谣酒吧、操着上海话的老人,一个恍然,无不让来人以为自己置身上海闸北的老城区。
▲ 暮年羊倌。摄影/邬志斌南北共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亲属的称呼之上,前不久网络上关于“外婆”和“姥姥”的争论,很难引起宁夏人的共鸣。毕竟在这儿,“奶奶”、 “外奶奶”、“姥姥”、“外婆,指的可能都是“外祖母”。
▲ 树下乘凉,闲适宁夏。摄影/邬志斌银川的电台广播里,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银川味儿普通话共聚一堂的情况,当地人早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