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酒店时刻 快乐旅行

概念小议:美丽的“旅居”产业究竟是什么

2017-04-18

  随着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等概念的兴起,旅居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其实这个概念早几年都已经被提出来了。学术界和行业界都对这个概念都做过一定的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很好地深入下去。其实,当下的市场,应该到了该好好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了,不论对于学界还是行业,流于表皮向来是国内旅游行业的通病,一直是概念漫天飞,但是因为没有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也制约了整个行业发展。作为一个行业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相关行业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本文就对旅居整个课题从最简单的概念出发,聊聊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意见,给同行提供一点进一步深入讨论的素材。

  在提到旅居这个词时,第一个反应就是何为“旅居”?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进行了简要梳理。

  首先,旅居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范畴。

  在查找资料中发现旅居概念来源于社会学,早在193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萧振鹏(Paul C.P.Siu)和格里克等人的研究中开始出现“旅居”(sojuorn)的概念,他们主要是针对于跨国的某类人群开展的研究,比如芝加哥来自中国的洗衣工,夏威夷的中国移民等,就此提出旅居的概念。此时的旅居概念指的是“一个在另一个国家度过了很多年却没有被同化的陌生人”。

  旅居者只是暂居在另一种文化之中,并没有强烈的意愿融入旅居国文化的意愿 ,从旅居者的动机或者目的来说,旅居者这个概念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第一个基本要素是工作或者任务(the job),比如留学生、外交官、国际新闻记者等;另一个要素是不确定的停留时间,可能会长,也可能会短,并随时出现变化。第三个要素是旅居者在旅居国和故土之间的往返流动。

  其实,看看这些内容,是不是越来越接近旅游行业里对于旅居的看法。只不过,旅游是从社会学借鉴过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居者是怀有乡愁的异族人。社会学中的旅居者更多的指向是文化旅居者,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辨识旅居人群。

  通过从旅居最初的概念梳理来看,可以发现旅居是和文化密切相关,是到一个和旅居者原有文化迥异的一个文化空间。其次是要有空间上的往返和一定的停留时间。社会学上的旅居基本是跨国、跨境的移民相关的内容,当然,从旅游的角度说也是旅游的表现之一。

  对当下旅游从业者的一个借鉴是在做一个旅居项目时,要有一个很特色的文化主题,以此塑造一个让旅居者可以停留下来的特色文化空间。但一个项目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情境才能让旅居者到来,具体哪些文化内容能让旅居者留下、甚至反复的到来这是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也有很多类似旅居内容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相关旅居生活的描述。很多诗歌、文章中都有相关内容。唐代诗人最接近旅居本意的是当时的“文人出塞”的诗篇,包括文人入幕、游边、使边三个方面。李白很多的诗作也是游离大好河山的记录。明代诗人袁中道历经37年由江南经山东赴京师一路风尘仆仆,旅居无数县市写就《游居录》。元代旅居中国30余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40余城市,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广为流传。这是一个国外旅居的明证。

  可以看出旅居不是现代社会的特产,历史上既有。当然,历史上的旅居基本是一些有一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文人,因为从官而有旅居的能力和经历,大部分老百姓都还不具备这个能力。这应该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另外,古代的旅居内容主要是自然、人文的内容。而这些诗篇的加持也让某些地域或者项目具有更深的人文价值。

  给当下旅游从业者的借鉴是在做旅居项目时,其实从历史文化土壤中可以挖掘很多内容进行运用,但如何进行运用是需要看操作者的运用能力了。其实,让我们思考的是古代的项目如何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心,从人性最本底的需求基本一致性来看,这些旅居历史文化对当下文旅开发还是具有深层次的指导解决意义,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再者,当下旅游行业人士对旅居的研究可以说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不论是学术界还是行业界,某种程度来说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有限。对比国外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汗颜。但是概念炒作满天飞,比如什么旅居包括第一居所、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笔者查了一下,至今都没有发现正式对第三居所的定义,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第四居所。

  回到旅居的概念,本人赞同当下某些旅游学者们提出的旅居定义,其内涵是指个体在有别于其本身居民地和文化环境中做暂时性居住,并返回原住地的整个行为过程。外延包括很多,如东北人候鸟式海南岛休闲旅居、广西巴马老年养生旅游新模式旅居、曲阜青少年的游学旅居等。这个概念既有旅居最初的文化意义,也契合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天然不是旅居,但旅居天然是旅游。旅居的核心是保持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

  随着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游客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并且旅居是旅游发展中比较高的一个层级,这是目前基本都认定的事实,至于是不是旅游发展的最高层级,目前看来还不一定,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旅游的发展也会随之改变。某些学者号称旅居社会的形态,多大程度上要实现还是要看社会发展的。线性的思维,不能够去界定一切内容。也不能把旅居过分的放大,说整个社会要进入到旅居社会状态,社会治理要旅居社会的治理手法,这在目前哪怕是旅居比较发到的欧美一些小城、小镇来看,也没有达到这个针对于旅居社会的程度吧,何况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国家。

  并且从旅居概念的产生来看,旅居者一直是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介入一种新的文化空间,体验这种新的文化空间,并且保有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因为只是暂时性的体验,旅居者还要回到自己的社会空间。吸引旅居者的也是迥异于自身的那种文化空间和生活方式,就这个层面来说,旅居项目一定要把自身要打造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方式都要有清晰的界定和呈现。这才是吸引旅居者最重要的内容。风光、水系可以拷贝,但是文化和生活方式很难拷贝,即使拷贝,脱离原来的大空间,也是东施效颦,关键是目前国内很多项目都是在东施效颦,看了只能让人一声叹息。这样的项目哪怕热闹一时,最终还是被市场和历史淘汰,更别说能够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了。只有硬件、只有表皮,没有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生命体构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这样的旅居项目都是耍流氓。

  旅居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更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论。

  从旅居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旅居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的面比较广,涵盖的面也比较宽,至少包括一定的自然资源环境,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文化吸引物、居住设施、商业设施、旅游服务等内容,即“自然资源+景观+文化景观+生活住宅+核心配套+目的地式的文化主题体验”的旅居系统。涉及到旅游企业、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等不同的利益群体。方方面面体现的都是更关键的是旅居的大环境,不仅仅是硬件的环境,更是一种散发在每个人的笑容中、每个人的行为、每一个活动节庆中的软环境。从这个层面看来,当下的全域旅游背后的真意就是旅居。某种程度上来说经过全域旅游才能走向旅居。没有全域旅游的支持,旅居很难实现。旅居与全域旅游最终走向一起。

  旅居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不是旅居项目都是一个巨无霸的大工程,一个个小项目都不是旅居项目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打造巨无霸的旅居项目,可能性很少,也不会太多,更多的是一个个更小的旅居单体项目,这些众多的单体旅居项目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多的旅居系统。这就要求不论是做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要有一种旅居的思维模式,以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文化方式的呈现为核心进行打造,以系统化的思维去着眼嫁接周边的各类资源,形成自己单个项目的亮点和特色。比如一座酒店,有的还停留在卖客房的模式,有的已经进入到卖场景的模式,整个酒店就是一个O2O线下生活方式体验的平台,可以直接下单购物了。做旅居产品,整个旅居商业模式和赚钱模式都已经发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旅居更重要的是思维和方法论,以及旅居方法论背后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更为关键。

  限于阅读篇幅问题,本文主要讨论旅居概念及旅居思维模式问题,后面再逐步进行旅居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比如旅居项目的分类、旅居中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等比较核心的问题。希望和相关同行一起讨论、完善。

分享到

上市旅企2/3为国资 国企混改能重塑格局吗?
曝光:多家购票平台自动勾选附加收费服务

点击查看更多

布罗莫日出观景点主要有哪几个?如何选择?
焦特布尔好玩吗?大闹天竺取景地焦特布尔你值得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