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3大难题:信誉、品质服务和工匠精神
2016-12-14
在两百年前,亚当·斯密通过《国富论》告诉我们:世界经济总量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大饼子,相反是不断增长的。原先我们以为英国分得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剩下的三分之二就得其他国家去瓜分和蚕食,相反世界经济总量是可以不断增长的!
而维持这一切增长的原动力就是信用,是通过提前预支信用来完成经济的不断增长。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没钱要做烤面包店准备在我所在的地方市场大展拳脚,我需要营造房子、买基础启动资料、向银行借款。营造房子需要找建筑商,而建筑商的钱存在银行,我就得去银行借钱致富给建筑商,建筑商再把钱存入银行,中间产生一定的折耗,但是经济总量在银行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数倍的增量,只要这个增量不违反法律规定就是有意义的,对于整体经济的增长是有很大益处的,它极其有利的促进了社会进步。
前提是以银行为代表的投资人信任我,他们喜欢我的商业计划书。
而假如就是基于信用,这些要开面包店的人都中途退场卷钱跑了怎么办?这里的银行可以泛指:风投、私募、天使投资、银行贷款。
以中国旅游来看,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前端是风口,都去“吸粉”、都去做OTA、都去做活动,我并非否定这些营销行为的不好,这是在过去三十年经济加速中给人思维里塑造的“惯性”,今天我是在肯定这些营销行为和“术的运用”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思:那原本需要做“面包房”的人都不知道去哪儿了?那些“面包房”都去哪儿了?如果中国旅游仅仅停留在上游产业链,不去挖掘核心资源做真正的旅游目的地,那就会永远是一个虚胖的瘦子,永远轻浮找不到落脚点。
中国旅游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严格的信用信誉体系,需要自下而上的建立目的地实施机制,需要一个从上而下的由政治绑架到正确品质服务的通道,需要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需要在互联网世界里建立。
在一个“阳谋”的世界里建立。
写作本文的初心就在此。
一、虚胖有因
中国旅游虚胖是有原因的。但无外乎三件套:面子面子面子、里子里子里子、婊子婊子婊子。
1、人口基数大,景地品质差。
1)基数大
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假设一个年吞吐量1000万游客的景区从来不受任何影响的前提下,按照中国十四亿消费人口,有一半的人可以来参观旅游的话,大概需要七十年才经营不断,其实真的挺好的,人生也不过才活个百八十岁。够了!这就是传统认为的嘛!
可是,问题是伴随着发展很多需要迎合市场和时代的事物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演进,如果不做出调整就会落伍,即便再好的资源仅仅停留在依赖得天独厚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意识还停留在为面子的阶段:比房子大、比车排量大、比出游的人口,只是从来不过问质量和严苛的统计学,那无疑是可怕的。但问题还是在这儿,不是人家吃肯德基你就跟着一起麦当劳,这一切并没有寻求提升品质之根本。
2)品质差
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真的不咋地。中医的观点,肥胖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及外因两种。内因为“真阳不足,脾气虚弱,痰湿内停”所致。外因则是饮食过量,运动过少所造成。中国旅游就是在内因和外因双重原因夹击之下的虚胖。
内因:景地品质极其恶劣,如同真阳不足阳;个性不鲜明或者毫无自己特色,犹如脾气虚弱;服务很一般或概念全无,简直痰湿内停。
外因:只为新概念层出不穷,只是外扩而不内省,只是暴饮暴食而不运动减肥。天天喊着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时代、景区AAAAA+、旅游大数据、“旅游+互联网”,其实连最起码的统计都是虚的,我并非并非鄙夷概念主义者,而为产业链下游的人鸣不平,“劳动果实”被窃取的多了势必会影响下游的心态、动作和水准。在项目没有实际进入运营阶段实际还是0。
2、政府行为比赶超。
求快并无对错,但却往往忽视了质量。因为面子问题,政绩问题,一届政府只有五年的生命周期,很多事情存在很难衔接的地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旅游也往往如此,往往只是停留在宣传和营销上,很少在实际的景地打造中下狠功夫。
3、内容表面的丰富,消费的盲目、缺少理性。
大基数与消费意识的差异。其实举个很简单的里子,欧洲所谓的奢侈品其实是卖给中国游客增加虚荣心用的。中国游客到外旅游多半也是旅游购物,当然在国外做导游卖给中国人东西的是中国人,在国内更是卖给自己人。
去古镇,古镇里的东西千篇一律;去景区,景区的旅游商品千篇一律。中国很多的景地的文创产品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倒是说明中国旅游景地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应该感谢前些年因为在这些方面滞后。
二、多维度治理虚胖,性感引爆
治理虚胖需要内治外治混合治,从内提升小单位也即是个人的人口素质,外即提升政府的品质服务功能,混合治即是景地营造的品质。
1、人口素质保障。
做好人口素质的目标是简历一个良好的信誉体系。
1)国民教育在平时。
教育是一个需要时间治愈的体系。说来话长。
618正好是京东购物狂欢节,其实我一方面挺佩服像刘强东这样的可以通过砸大钱霍霍以外,我还是挺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很简单一想,这些本来就加了价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降价的事物,深深的麻痹消费者,还要故意制造这么多的“互联网踩踏事件”。当然他们也就只会以这种方式去深深的讨好每一个消费者,又极其不易。
可,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原本平常事。需要理性。
2)把教育做进旅游目的地。
未来“旅游+教育”,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提升。目前国内做自然教育的已经初露端倪,但真正做到品质的还是极少数。把教育做进旅游目的地,最切实的是让孩子走到大自然里去呼吸泥土的芬芳、沐浴晴朗的阳光、感受生命的奔腾,不断地完善自我。
也同样研发针对父母的教育课程,同样让他们得到提升。
2、政治服务性。
注重里子,适度追求面子。 我个人遵从的理念是市场引导,政治服务的原则。政治需要给营造者开辟道路,给他们提供便利,这就是最好的政治。
近期我读了中国旅游报官方微信的一篇文章《“从旅游局到旅发委,如何规避: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作者:特约评论员马振涛,原题《管理体制改革委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引自国家旅游官网)文中大概提了四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1)表里如一、外围突破;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既有“表”的改革,也有“核”的改革。机构整合、名称改变是改革的表面,而职能转变则是改革内核。从旅游局向“旅发委”的改革,部分地区还停留在表面名称改变、核心职能变化不大的阶段。职能分散、审批程序复杂、多头管理情况依然突出,旅发委的综合协调职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与旅游大产业相比较,改革后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仍是个小部门。未来改革推进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处在内核的旅游主管部门,而是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外围部门。如何让这些部门理解旅游法、理解旅游产业融合,将旅游产业融合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并使之制度化、可问责化,还需下大力气。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与地方旅游业发展情况相适应。不能仅仅是为改革而改革,或是简单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经验,而是要以强化市场机制作为改革的方向,明确改革重点和优先顺序,明晰职能转变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以充分适应全域旅游下市场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在保留或撤销传统旅游局的基础上,成立级别更高的、整合各部门功能的旅游委员会等模式,同样值得借鉴。如成立半实质执行机构的杭州模式,在原有旅游局职能的基础上成立旅游委员会,赋予旅游主管部门对园林文物、贸易、工商、旅游度假区、商业资产公司、旅游集团、西湖博览会办公室等机构的协调功能、风景区管理职能、资源整合功能。
3)强化激励、财权保障;
继续完善已有奖励措施,如对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给予资金奖励,在有关旅游重大活动和建设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等。此外,可借鉴云南等地经验,在拓展部门层次、增加事权的同时,赋予与之对应的财权。如云南省旅发委掌握着旅游财政大权,省旅游发展资金在现有每年2亿元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每年再增加1亿元,到2017年达到7亿元;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在2000万元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每年增加1000万元,到2017年达到7000万元;各地州市县的旅游总体规划、“十三五”旅游规划、旅游城市综合体规划、智慧旅游等费用都需要到省旅发委申请,而这些资金的审批、下放和核查都由省旅发委监控,这有利于由上到下、由省级到州市逐步推进基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4) 目标清晰、推进有力。
当务之急要积极推动“1+3+N”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1”是推动建立综合协调性强的旅游管理机构,“3”是推动设置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所和旅游巡回法庭等专门机构,“N”是推动建立与各部门职能相互包容衔接的各种旅游发展制度。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推动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体制改革创新不是由旅游部门牵头的改革,而是由地方政府主导。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相关部门力量整合起来,共同研究哪些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何突破和协调现有利益格局,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以上4点引自国家旅游局网站,不代表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这几点建议确实有很多中肯的地方,当然这毕竟是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的观点,顺从政治主流自然是主要调子,主要是以政府施政角度去看怎么执行也是基本中规,但对于一个区域的整体旅游而言应该是多维度的,这四条建意整体更是缺少了与营造者的互动和帮协。中国其实有很多想做事的企业家,如果营造者的行政审批依旧靠关系不是靠实力和品质,会让其畏首畏尾,依然是无法价值最大化的打造优良的景地。政治部门需要做好的是一个基础配套服务,协调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营造者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政策支持与辅导。
3、旅游目的地打造需要工匠精神。
1)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功,所以重视细节。而工人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自然会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必然,无关人品。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2)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包括旅游景地打造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这里需要加引号,不再是传统的法家而是新法家)。
每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就是一个小国,来我的国遵循我的规则。“我的地盘我做主”。
目的地切分的越精细,独立经营能力越强,那就越具备生命力。如果中国所有的旅游景地能够打造成目的地那就更是指日可待了。
3)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并不在于体量大小。
这是伴随国民认知一起水涨船高的。在过去往往认为打造一个综合体就是牛的,恨不得一定要把周边所有的地都拿下来才是证明自己实力。而现在一个小小的民宿,一个百亩的农庄,都可以有无限发挥的余地,其根本的改变就是人们会越来越对活动、精神、倾注情感,更高层面的事物而动心。旅游目的地也已然不再停留在过去大家哄抬的景区,景区无产品服务无精神内核注定是走不远的。所以,工匠精神是倾心于任何一件美好的事物,请把真心、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吧,时间会给你回报。
中国旅游现状就是:上游以浮夸蔽日,中流不敢击水何谈浪遏飞舟,下流盲从曲盛得真果实者少。多为委婉道哉,实在太虚胖。
虚胖是面子、里子、婊子三者之下的产物,能不能走出虚胖是对全民素质、信誉体系的考验、是对政治服务的考验、是对匠人精神的考验。旅游是入口,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人民福祉,提升幸福指数。相反不应在于形式感和仪式感,而是家家有好日、夜夜有好梦。
后记:本文没有直接提婊子,间接说的。
写作本文初心有三:
一为确实旅游产业需要理性,适度感性;
二为我们真的需要工匠精神;
三希望那些渴望做事又能够做事的人不要受到那么多的限制,有时候人的意志是在时间这条槛上抹掉的。
当然果实也自然是从时间这颗树上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