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旅游踏足互联网金融需克服三大绊脚石
2016-12-06
当前,旅游金融服务正成为在线旅游企业(OTA)的新战场。日前,途牛宣布集团化,将业务拆分为旅游和金融两大板块。百程旅行亦在PC端、App、H5界面全面上线旅游金融服务。旅游行业跨界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一大潮流,但要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业占据一席之地,旅游企业需在差异化发展、培育用户习惯、做好资金风险管控等方面下足功夫。
在线旅游转型“旅游+金融”
易观智库预测,2017年旅游互联网金融规模将达到221.9亿元。业界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下一个风口,该领域必将产生估值10亿美元以上独角兽公司。面对这巨大的市场红利,2015年开始,旅游企业纷纷杀入互联网金融。目前,各大在线旅游发展金融业务的节奏和方向呈现分化。
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旅游金融产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旅游分期、旅游理财以及旅游保险。其中,旅游分期是最常见的旅游金融模式。去哪儿、驴妈妈、途牛、同程、首付游等旅游平台均有涉及,是旅游平台竞争焦点。此外,旅游理财也颇受关注,艺龙推出3款理财产品,携程发布首款程涨宝理财产品。2016年以来,旅游保险与出境游金融市场则是热点。今年年初,携程去哪儿宣布共同进军互联网保险业务;11月,百程旅行联手海尔消费金融抢滩出境游金融市场。
旅游金融成下一风口?
首先,国家政策支持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8月份,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大部分P2P平台转型“消费金融”。2016年以来,电商系、银行系、产业系等各路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推出分期贷款政策。随着消费金融场景争夺战打响,OTA也欲入局分一杯羹。
其次,OTA利用旅游金融寻找新营利点,构建旅游生态体系。一方面,当前在线旅游业毛利率低,成本难以下降,纯粹旅游服务竞争激烈且盈利困难。目前,除了携程维持盈利外,很多在线旅游企业为砸钱营销而处于亏损状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赢利点较高,比如预付款产品可获得沉淀资金与利息,旅游保险业几乎稳赚不赔。途牛2016年二季度亏损7.669亿元,其他收入却达8570万元,主要源于保险服务费收入、金融收入以及单项旅游产品佣金收入增长。另一方面,目前旅游业存在大量现金预收预付,业内支付频繁,积累大量用户规模,手握重金的在线旅游企业由旅游产品延伸到金融产品是必然之举。
最后,在线旅游业已经走过10年,深挖顾客潜在需求,提供多元与细化服务,提高用户粘合度与提升客户体验势在必行。旅游涉及消费、支付、跨境等诸多场景。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OTA巨头们若能整合这些资源,以“理财、分期、保险”业务为切入口,不仅能降低用户出游资金压力,提供个性化服务,还能摆脱行业高频烧钱的畸形发展模式,改善公司主营业务变现能力。
在线旅游掘金之路非坦途
随着国家优化互联网金融及旅游业环境,未来几年旅游+金融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中国旅游企业布局金融业务缺乏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上的天然优势,在线旅游跨界金融面临盈利模式、风险控制以及用户习惯的培养等问题。
短期内,OTA涉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盈利并非易事。很多公司没有单独设立网站运营其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依靠原有平台流量,客源有限,缺乏变现能力。另外,互联网金融营销成本高,目前多数平台处于烧钱吸引客户阶段。
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非专业的旅游企业面临监管风险。基于旅游场景发展而来的旅游金融领域虽然可以与企业主业协同发展,但在金融产品创新、资金运营、风险管控上,专业的旅游企业无太多优势。旅游金融产品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过往交易数据,做好风险管控,将拓展旅游金融业务的风险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旅游+金融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旅游企业如何把握趋势,逐步培养用户使用旅游金融产品的习惯,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线旅游公司跨界金融业可以增加利润节点,但是互联网金融概念在短期改善旅游机构盈利、深度构建旅游生态圈方面还需谨慎行事。经历了前几年的野蛮生长,旅游产业正在快速进入资本运作时代,未来在线旅游平台能否成为互联网金融新的场景入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