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两万亿政策红包 泛旅游业的机会在哪里?
2016-09-20
近日,证券时报报道,发改委向社会公开推介第三批PPP(公私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1233个,总投资约2.14万亿元,目前正在由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委会签。据悉,此次项目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和重大市政工程等七个领域,其中重大市政工程、交通运输、水利项目居前三,合计占比达89.2%。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的大型PPP项目也相继出炉。9月19日,成都发布2016年第一批PPP项目,共投资1260.2亿元。其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为都江堰中国西部高山河谷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为300亿元,将打造漂流、温泉、滑雪、探险、越野、极限运动等新兴旅游项目,建设高端度假酒店,完善区域旅游配套设施。该项目计划合作时间为30年,采取BOT模式建设,项目回报机制为可行性缺口补助。
PPP模式再度成为社会焦点,而与PPP模式契合度极高的泛旅游业也必将在这一浪潮下有所收获。今天就来带大家探寻PPP+泛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PPP模式+泛旅游业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简单来说,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PPP模式与旅游行业的契合度极高,这是投资界公认的一点。据了解,实际上,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引入PPP模式的行业。北京饭店、广东的白天鹅宾馆就在我国第一批BOT(Build-Operate-Transfer)项目之列,而BOT项目正是PPP模式的前身。
尽管在目前酒店、餐饮、旅行社等高度市场化的业务上,PPP模式已经很难发挥,但旅游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以及泛旅游产业项目(如湿地公园、大型体育场、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等)都是PPP模式的项目首选。
2015年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曾指出,要求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鼓励采取PPP等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旅游项目。PPP+泛旅游业这一行业模式有望在国家政策红利的驱导下成为一大新风口。
新模式带来的新风口
PPP+旅游的模式早有成功案例,曲江文旅旗下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是由多方共同出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构建的大型旅游景区PPP项目。根据曲江文旅2016半年报显示,其旗下大明宫遗址公园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932.66万元,净利润386.72万元。
广东省旅游局温星君表示,一直以来旅游景区项目开发有着三大关键性难题,一是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二是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主体及政府、周边居民关系难以协调,三是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大明宫的成功案例表明了PPP项目对于这三大难题来说都是对症良药。
通过PPP模式的创新投融资机制,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来有效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可强化社会资本信心。从而解决旅游景区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融资渠道窄、投资风险大的融资难题。
与此同时,在PPP模式的协调机制下,政府将与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主体共同筹划,充分协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减少行政意志在开发过程中的干预,减少开发效果与政府规划背道而驰,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而PPP模式的合营体制将主导权交给了项目开发主体,项目开发主体利用其专业经验和观念,由旅游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技术和管理来规划、建设、整合、运营、包装和推广旅游景区,使之更加顺应市场规律和需求。
不仅是旅游景区如此,以旅游行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组成的泛旅游业产业项目都将在PPP模式下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围绕体验内容形成的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都是PPP模式的良好目标。而承载着泛旅游业的交通运输、重大市政工程等也都是目前PPP模式的重点目标,同时也能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
可以说,PPP项目模式与泛旅游业具有天然的契合性,PPP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也将为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PPP项目中,高额投资的旅游项目不在少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PPP模式将广泛的嵌入泛旅游业之中,PPP思维将有望成为泛旅游业再度蓬勃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