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利诱下 体育旅游引发的理性思考
2016-08-09
欧冠点燃了今年夏天人们对体育的热情,不少球迷已经不甘心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比赛,更多的是前往赛事举办地,在现场摇旗呐喊。因此,体育成为了这两年的一大热门话题,无论是真迷还是伪迷,都有了想去现场看比赛的冲动。当然,体育旅游包含类型不仅是球赛,还有跑步、汽车、户外等等主题类型的旅游产品,借着近日举行的奥运会以及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旅游企业都陆续推出了各类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这块诱人的蛋糕,让人不得不想尝试一口。根据每个公司不同的长板,有的集中在票务资源,以高端赛事吸引消费者。有的布局户外运动、极限挑战,着重在消费者体验上。
各类数据表明体育旅游一片红利
体育旅游的兴起是中国旅游消费升级的又一体现。据了解,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仅占旅游行业总规模的5%(发达国家25%),规模为1700亿,国内市场占比45%,若未来体育旅游占比达到25%,旅游产业总值达到4万亿,则未来我国体育旅游的规模可达1万亿。
近年来,不少企业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这片万亿级蓝海,在A股上市的众信旅游公司近期专门成立了“众信体育”品牌;今年3月,凯撒旅游宣布自己投资的基金会以12亿元参与乐视体育的B轮融资;今年4月份,阿里旅行联手阿里体育上线“体育爱旅行”频道,推出欧洲杯相关的旅游产品。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791亿元,同比增长71.9%。可以看出,借着强大的资本力量,体育旅游正在以迅速的姿态发展壮大,资本的介入、也使得中国体育旅游实现产业升级的步伐迈得更快。
不仅如此,今年里约奥运会举办洽洽证实了体育旅游的模式已经收到广泛认同。根据凯撒旅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数千笔观赛订单,预计今年8月赴巴西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将上涨10倍。
从各类数据显示来看,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模式也得到了验证。但是,作为拥有万亿市场的体育旅游,在一片叫好声中仍有些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体育旅游最为核心的环节。
资源稀缺 “食儿”少 “孩子”多
谁能够在体育旅游里走的更快更向前,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将两个交叉行业的资源充分整合以及在体育资源上的掌控能力。
体育旅游,顾名思义核心是体育,所以门票资源是竞争力。面对这一问题,一些实力旅游企业都在对体育公司进行收购,增强自身短板,以众信为例,2015年签约首钢男篮开始布局体育旅游。2016年初,众信旅游认购由约7家投资方共同发起设立的天津新动金鼎万众体育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资份额,成为该体育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主要围绕体育及体育相关消费或服务行业进行股权投资,是众信旅游深耕体育旅游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
目前体育旅游市场大致分为三类:健身类,观赏类,极限类。其中,观赏类食体育旅游中占比较大的一类。观赏类涉及到的就是门票资源,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的著名大型赛事的门票资源因为数量固定,所以资源稀缺,往往都是一票难求,今年的里约奥运会,就被凯撒拿下了票务代理。国内做体育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数量较多,所以在这项资源上几乎争的头破血流。
从事体育旅游九年经验的花生游CEO刘铎对旅游刊表示:“巨头买下大型赛事的独家票务代理权,实际上对于小的创业公司来讲几乎不存在优势也没有太多办法抵抗,无非只能做这些巨头分销的方式存活下来。但是我个人觉得,一些拿下独家票务代理权的旅游企业,在产品客单价上定价偏高,虽然有些用户会进行购买,但是在境外本土也有票务资源,多种渠道能够保障一个相对优惠的价格,境内的体育旅游公司可以与境外的票务公司进行合作。所以,这种票务垄断并不是特别容易。”
有业内人士认为,掌握体育资源的体育公司更容易开展体育旅游项目,但实际上,这类公司在境外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相对薄弱,在提供旅游服务层面上与旅游企业相差较远。然而,像众信等一类的旅游企业认购体育类公司,积极的调动了在体育领域的主动性,双方强强联合,在市场上才更有说话的权利。而这一战略,也是值得传统旅游公司借鉴的。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的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了解到,美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早,当地的运动委员会和目的地市场组织关系密切,但我国部门分散,体育总局、体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之间合作交流不足。体育与旅游资源融合,不只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地方政府部门如何协调管理职能,共谋发展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人才紧张 个性化产异化始终是产品硬伤
体育旅游,不仅是要把体育元素与旅游相结合,如何做到多元化和深层次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与普通出境游相比,体育旅游的用户具有圈子强、重社交的特点,对体育上具有强烈的热爱,在专业性方面就会比普通用户强。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旅游的客单价比较贵,所以服务的人群基本上是中高端客户且在产品要求上会很高。这也就要求旅行社、OTA提供的体育旅游产品在融合度上更加饱和,从而增加体育旅游本身的刺激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
目前为止,体育和旅游还没有做到完全融合。现在对于中国的体育旅游市场来讲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未来还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上,无论是巨头还是细分垂直的企业,数量并不算多,所以人人都有机会。
“作为垂直细分领域的企业,把产品再细分化,才能把市场做的更大更广。如果只把自己锁定在单一的类目上,市场份额未来不会偶多大的变量,产生价值。花生游一直在做入境,借着这样的一个经历,我们知道在境外有大量值得我们国内体育旅游可以借鉴的产品。体育旅游不只是观赛类还有参与性的活动以及度假型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体育旅游的产品没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把境外成熟的模式引进国内,在一定时间内就可以很好的满足于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还是要把内工做足,如何把服务、效率提高是体育旅游企业要做的。”刘铎表示。
体育旅游做好产品的前提还需要的是相关的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这块领域额一直属于空白。就像王健林说的一样:“体育产业在中国只有两三百亿美金的收入,要做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现在中国人都追求健康、长寿,体育产业绝对有大前途。你如果能学会体育营销、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等,那一定不愁找工作,我们现在找这样的人都找不到。”
如何把产品细化、个性化、差异化是旅游产品一直以来的硬伤,体育旅游也不为过,当下之急是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的人才,行业内有创新才能再谈发展和升级。当消费者没有体验到良好的服务之后,即使拿到了多少多少的独家票务代理版权,消费者也会对你的产品三思,甚至对体育旅游的服务产生质疑。
体育旅游红利当头,但透过事物看本质是商业的基本点。体育旅游虽然是一片蓝海,但是还没到进来就有钱可赚的地步,在淘金的背后还有市场用户的培育、资源的深耕以及产品和人才的升级。众多的行业巨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大量布局,不是为蝇头小利,更看重的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获取更有品质的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不断冲刺。旅游行业经历在过太多的不良竞争后,明白的人都懂的最后还是要回归服务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