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如何走出“寒冬”
2015-09-21
暑期刚过,虽然香港的天气依然炎热,可是香港旅游业界已经开始了一场关于“寒冬”的讨论。业界一致认为,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必须正视危机、拓展出路。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日前发表了各服务行业在今年第二季的业务收益数据,其中金融业、银行业、地产业等多个服务行业的业务收益,均较去年同期录得双位数升幅,但旅游、住宿等行业下跌明显。数据显示,旅游、会议及展览服务界别的业务收益同期按年下跌4.2%,住宿服务业更是录得10.9%的较大跌幅。
无独有偶,7月份本是商家寄望颇高的传统暑假消费旺季,但访港旅客人次却同比下降8.4%。其中,内地访港旅客降幅更大,达到9.8%。零售业同样承受压力,包括7月在内,今年1到2月合计、3月、4月、5月、6月、7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接连下降。
旅游业是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据世界旅行及旅游理事会统计,旅游业在2011年对香港经济的直接及间接贡献,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5.2%。在香港从事旅游业或者相关工作的人口逾46万,占香港劳动人口总数的12.8%。更重要的是,旅游业是基层市民重要的就业来源。如果旅游业萎缩,大量基层工人就会失业或者处于半失业状态。与其相关的零售业、酒店业、餐饮业和运输业等就业巿场也会受到不小冲击,恐难免人心惶惶。
面临游客人数下降、行业收益减少的局面,业界分析认为,此乃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既有全球经济环境变化,股市、汇率变动以及旅客本身消费模式转变等因素,“反水货客”等激烈行动也的确影响到部分旅客,特别是影响内地旅客来港的意愿。如果后续几个月访港旅客人数跌势持续,今年香港可能会罕见出现全年旅客下跌的情况。因此,业界呼吁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旅游业长期人数减少、持续衰退,为了香港旅游业蓬勃健康发展和香港长远经济发展,全社会应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香港旅游业如何走出“寒冬”,业界的意见焦点有四:一是香港应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特区政府应带领业界统筹规划,在已有的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等之外,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考虑,发掘大规模和具影响力的旅游新项目,并加大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二是旅游业界要注重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在注重内地旅客同时,也要努力向新兴市场推广,在行程计划方面亦要多元化,增加旅客与行程的互动性,降低短程不过夜率;三是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深入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线路产品类型和层次,以多地联游方式吸引欧美等远程旅客前来;四是希望全社会有所行动,一起维护香港好客城市的形象。
正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所言,旅游业是香港重要产业,赶客容易请客难,不容许任何破坏香港好客形象的言行,也不想见到任何冲击旅客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