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门票节节高“涨”寒了谁的心?
2014-09-18
近期,多家知名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其中,丽江玉龙雪山门票由105元涨到130元,广东丹霞山门票由160元涨到200元。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
每逢旅游旺季来临,景区门票应声上涨似乎已然成了公开的秘密。我国的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办法规定,非商业性投资所建景观,如公园、博物馆、文物古迹、自然风景区等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和景区服务价格,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坚持既要有利于增加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又要兼顾补偿服务价值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制定指导价。从中不难发现,这一办法概括笼统,难以发挥对不同区域间景区具体指导作用。
国家发改委曾发文,规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调整(注意目前所谓价格的调整实质上就是涨价)频次不得低于三年,调整的幅度不得超过15%。可是景点门票管理部门却把这一规定立刻理解为到了三年,门票就可以马上涨价,而且可以用足政策涨15%。现在百元门票可以说是举目皆是,两三百元的景点门票也不在少数。在如此节节高“涨”的旅游市场中,群众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门旅游,影响了游客出游的热情,长远看来,更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门票价格上涨,与地方或景区看重经济利益,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但与目前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全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尤其是作价办法没有全国统一的各项标准也不无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了凡勃伦效应,主要内容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景区旅游当然属于商品,而景区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地将凡勃伦效应当做了金科玉律。门票价格“涨”声阵阵,各地主要A级景点纷纷带头涨价,或变着法儿采取数个景点门票“打包”搭售、变相涨价。接着其他景点也紧紧跟进涨价之列,唯恐不跟风涨价就显得掉了身价。这种门票价格与景区“档次”比翼齐飞的荒谬逻辑恰恰寒了广大游客的心,不仅损害了景区与游客的和谐关系,更为严重的是禁锢了国内景区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反观美国专门立法严格门票收费、荷兰以民众承受能力检验门票价格等等做法,我国景区管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反思。景区票价要体现公益性,应建立合理的票价生成机制,而长远来看,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谋求向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与赚取门票收入相比,我们应当更重视文化景点的教育和社会功能;对于名山大川,则更注重为广大民众提供良好的旅游和度假场所。
文章来源:荆楚网